太极拳 修炼太极拳学会立身中正要领
古话常说,人老腿先老,一直以来,很多老年人存在着摔跌的风险,太极拳的特点是阴阳变化,能提高身体的平衡性,太极拳的好处是增加骨质密度,防治骨质疏松,下面我们先跟着太极拳学习一下吧!
修炼太极拳学会立身中正
现代人练习太极拳是为了养生,因此,在练习中不要忘记自己是来享受的,合理的运动会让自己的身心舒适。
如果在练的过程中得不到享受的美感,必然是错的。错误会有很多,大的莫过于立身之不够中正。
因此可以说练习太极拳就是要获得立身的中正。不偏不倚,不偏向任何一方,不倚靠任何一处。能够立身中正是不偏不倚思想的体现;做到了不偏不倚,自然就是立身中正!
从思想上谈起立身中真是有原因的,在思想上要做到立身中正,则要求不偏不倚的功法,这是练太极拳的根本。
从行功法理上说,不偏不倚是行功方法,为因;做到了不偏不倚,结果显现为立身中正。两者互为因果,因思而异。
立身中正了,气血自然贯通上下。此理可比诵经的人,虽然终日偃坐,却也可得身心舒畅之功。这是因为凡经中文字但能发音正确,皆会产生不同波动,从而产生疏通气血的功效。
关于如何做到立身中正,拳经有极为明确的指示“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迟重当作坚涩讲,即不轻便不灵活。
立身中正对我们来说非常的重要,不仅能提高身体素质,还能让身心愉悦,达到修炼的目的。
精神领起就是顶头悬了,也可以理解为精神领起的作法导致了顶头悬的功用。歌诀说明“立身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立身中正是因为神贯于顶,满身轻利是因为顶头悬。由此可知立身中正的关键在于领起精神。
神贯顶者精神留意于头顶之上。顶头悬者,神意虚悬于空。上边领得起,下边自然随;上边摆得正,下边即竖得直。这是理论上的明了。
行为上的理解也是靠思维:求得身体三线的存在,及处于一个立面上的垂直,即可达到上身中正。
施为时以感觉完成,想象自己是这三条线,分虚实时呈一条线。也就是说,自身只是这线,再无他物!思想上把这线放置正直,定势时如此,运动状态中仍然如此。
在行功中要求的顶劲永远不失,其实就是要练习者永远保持这个体线的垂直,等于是保持立身中正。因为精神领起来了,上下才是一个整体,才能做到上动下自随——切要注意是自随!下边自己随之,不须人为的主动相从!
自随者,毫无意识;主动者,有意随从。头部为纲,身肢是目,纲举则目张,即此意也。
如何做到立身中正
一、两线一点的一般定义
要做到中正安舒,必须准确地把握“两条中线和一个重心”,简称两线一点。
汪永泉大师在《杨氏太极拳述真》中指出:“人体正中直线向下垂落的一条意识线,运用时可随意伸缩。”可以看出,这条线是从头顶百会穴经脊椎至尾闾然后垂直到地面,有些名家将这条线称作“中轴线”。
第二条线为中心线,汪永泉大师将它称作两足的着意点,他指出在盘拳架时,伴随着动作的运行,意念在两足开立的状态下,要有相对稳定的落点,把两足间的直线距离分做四段五点,便是意念下行时的着意之处。
五点的具体位置是前足为第一点;后足为第五点;两足正中为第三点;第一点至第三点为第二点;第三点至第五点为第四点。
这就是前进、后退或左转右转所沿循的线路。所谓重心,就是赖以维持自己身体平衡的支撑点。
二、两线一点的相互关系
中轴线与中心线构成一组“十”字线,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太极拳十三势中的“五步”图谱,即“中定、前进、后退、左顾、右盼。”
中轴线如同定神针,以它为轴心,两腿可向360°范围内的各个方位*转动,一般为前后左右四个方向。
中轴线要求不偏不倚,这个道理很简单,可谓“立木顶千斤”,如若有偏差,就出现既不中又不正的现象,力不济而自身就不稳。
因此,从力学角度上讲,它是一条垂直的轴线。“中”分为实中与虚中,因此,拳谱中要求运动中要立中、守中,但不可将中固守在身体的中间和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