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24式 太极拳教学
太极现在收到了很多人的喜欢,人们都利用练习太极来保健身体,太极强身健体的作用众所周知。那么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太极拳教学是杨氏太极拳二十四式,这套太极拳不仅吸取了传统太极的精华,也体现了太极的精神,适合更多的人来学习。
太极能够延年益寿
太极拳自古以来的强身健体的功能大家都是知道的,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将练习太极用来保健身体,太极也正逐渐向着养生保健和医疗发展。
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澄甫要求习拳者“身躯宜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闾宜垂直而不偏”。古书有传,拳术精湛者头顶碗水、书本而不溅出和翻落。说明姿势中正的习拳者能始终保持身躯平衡,久而久之,任凭风吹雨打,也不前俯后仰、东摇西摆。
“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架子愈慢愈好”,这话说的是太极拳缓慢的特点,也道出了防跌的功能。太极拳动作如抽丝,行步如猫行,小心翼翼,步步为营,久而久之,习拳者自会养成谨慎小心的良好习惯,如遇危急也不慌张急躁。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习惯,行路处事也就轻盈自如,不易跌倒。
有一资料说:美国老年协会曾作对比试验。一组老年人练健身房器材,另一组则练太极拳,结果后者平衡功能好,脑子好,走路稳健,摔跤骨折比前者减少50%。后,美国人得出一个结论,说非常佩服中国东方人的智慧,不花一分钱的太极拳比现代化器械的锻炼要好得多。
因此,经常练习太极可防老人摔跤,不但身体健康且延年益寿。
放慢练拳的速度、降低运动的难度和强度,以及强调架式高低和运动量大小都可因人、因时而异等等,都是向健身方向倾斜。但与此同时,它依旧保持了健身、娱身、寿身、医身和防身等五大功能。 太极拳有延年益寿之效
太极拳的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功能是有目共睹的,近百年来,太极拳明显地向着养生保存健和医疗体育的方向发展。
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澄甫曾说过“身躯宜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闾宜垂直而不偏”。“拳术精湛者头顶碗水、书本而不溅出和翻落。”,说明练习太极姿势正直是很重要的,身体正直就能保证在练习太极动作的时候,整个躯干稳定,不会东倒西歪。
“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架子愈慢愈好”,这话说的是太极拳缓慢的特点,也道出了防跌的功能。太极拳动作如抽丝,行步如猫行,小心翼翼,步步为营,久而久之,习拳者自会养成谨慎小心的良好习惯,如遇危急也不慌张急躁。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习惯,行路处事也就轻盈自如,不易跌倒。
有一资料说:美国老年协会曾作对比试验。一组老年人练健身房器材,另一组则练太极拳,结果后者平衡功能好,脑子好,走路稳健,摔跤骨折比前者减少50%。后,美国人得出一个结论,说非常佩服中国东方人的智慧,不花一分钱的太极拳比现代化器械的锻炼要好得多。
因此,经常练习太极可防老人摔跤,不但身体健康且延年益寿。
放慢练拳的速度、降低运动的难度和强度,以及强调架式高低和运动量大小都可因人、因时而异等等,都是向健身方向倾斜。但与此同时,它依旧保持了健身、娱身、寿身、医身和防身等五大功能。
常言道:“拳、医相融,一功两用。”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上工治未病。”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是一种防重于治的思想,用现代人的话来说,也就是“预防为主”
这里“治未病”有两种含义:一为防患于未然,即未病而预防疾病;一为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如扩散或并发其他疾病。前者属养生保健范围,这正好使太极拳的健身(身心保健)、娱身(欢娱身心)、寿身(延缓衰老)等功能获得充分发挥。当然,防病手段绝不限于太极拳一种。
后者则属于医疗范围,即在既病之后,应当做出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借以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演变。对此,太极拳只能退居辅助地位。如在医生的指导下,参与一部分适应症的综合治疗,主要是通过练拳活动,帮助患者渐渐地增强身心(即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抵抗力,与疾病作顽强斗争。但不是所有的病症都能适应的,尤其是一些急性病和重症患者,或者因身体过分虚弱一时不宜学练太极拳的,都不可勉强。总而言之,必须因人、因病、因时而异,以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为准。
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万应灵药,也没有包治百病的医疗体育,太极拳也不例外。但凡适合用练太极拳进行辅助医疗的患者,要能获得实效和长效,是务须待之以恒的。常见为疗病而练拳的人,有的往往急于求成,企图在短时间内没愈疾病,练了一阵子,在达不到目的时,就不再练了。有的经过较长时间的太极拳锻练,并依靠综合疗法(如配合药物等各种疗法)治好了疾病,达到了目的,也就不再坚练拳了。但这种人获得的也仅仅是小效、近效,而不是大效、远效。
拳谚说:“学拳三年,丢拳三天。”又说:“一日练,一日功;十日不练,百日空。”说明“拳靠练”,而没有坚持练拳的决心,不把太极拳当作“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养生之道来勤学基练的人,其“丢拳率”确实是很高的。练与不练确是大不相同的,一旦因丢拳后百病丛生,就后悔莫及了。
“ 拳能疗病道理简,畅活血脉体自健。”
健康学太极
常言道:“人身血脉似长江,一处不到一处伤。”而拳谚说:“拳能疗病道理简,畅活血脉体自健。”上述两种说法,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气血畅活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一般不常运动或老弱病残的人,其气血运行往往存在着滞迟或局部受阻的现象,这是造成体弱、患病、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坚持打太极拳则能引活气血,使血脉流畅无阻,从而起到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身心健康和延缓衰老的积极作用。
由于太极拳的运动量可大可小,架式可高可低,速度可快可慢,因此,可以说是老少妇孺无不相宜的。就养生保健而言,应该是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积极地参与锻练,这样积功既久,到了中老年的时候,既养成了锻练终身的习惯,在体质上也必然会较不爱运动的同龄人高出一筹。广而言之,这对增强民族体质是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的。
太极拳的健身价值,也表现在它具有良好的持久性上。它与步行活动一样,只要你有“诚、毅”二字在胸间,就能以此成为维持终其一生的健身运动方式。
从这种意义上说,似可把太极拳譬喻为一座宝山,如能够坚持练到老,你就能获得无价之宝。反之,如学而无恒,中途放弃,那引用前辈太极拳家的话来说就是“宝山空回”了。
但如今能坚持锻练到老的人,实在是“百不得一”、“千不得一”的。这就需要提倡一种坚韧不拔的拳风,在养生保健领域应该提倡“拳练一生,是为真能”!而不是为凑热闹地练上一阵子。如能用“活到老,学到老,练到老”,“生命不息,练拳不止”来自我勉励,太极拳必然会在日后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健身效果。而一个人身心健康,无疑是能为社会提供更大的“无形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