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药炮制的研究

  早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就开始炮制中药来治疗一些疾病。而在建国之后,由于*对医学比较重视,因此中药炮制的研究又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中,在此期间到底取得了哪些进展呢?通过下文,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药炮制的研究

  五十年代初,全国各地对中药炮制经验的继承和炮制历史文献的整理,都进行了大量工作。1963年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与山东中医研究所、陕西省渭南卫生学校等单位协作,搜集整理166种中医药文献中有关中药炮制的记载,编写《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与此同时,国家药典也收载了中药炮制内容,列为国家法定的药品标准之一。1983年卫生部组织编写《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在继承传统经验的基础上,选订出较为合理可行的炮制方法,拟于1988年发行,作部颁标准执行。1986年王孝涛等在《历代中药炮制辑要》的基础上编写成《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古代部分),全书收集春秋战国时期至清代540余种常用中药的主要炮制文献,继而又写了《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现代部分),收集现代常用中药550余种,内容包括药材来源、炮制方法、现代研究三个方面为科研、教学、生产提供比较完整的资料。

  为研究中药炮制源流,有关专家对历代本草中炮制方面的内容作了一些整理与评述,如对《伤寒论》、《本草经集注》、《五十二病方》、《雷公炮炙论》、《本草纲目》中的炮制方法作了介绍、评述或全面研究。《本草纲目》中的炮制技术尤为丰富,炮制方法近百种,其中采用辅料制作的有酒制、醋制、盐制、姜汁制、蜜制、酥制、泔水制、胆汁制、油脂制、黑豆制、甘草水制、浆水制、茱萸制、药汁制以及蒸制、煮制、炒制、煨制、火炮、制炭、煅炭等,其中多数为现今炮制生产所沿用。

  对有些种类药物炮制沿革进行了探讨。如酒制法,据不完全统计,历代用酒制中药约有270多种,目前各地沿用的尚有85种之多,除酒煮、酒洗及酒煨法外,酒炙法、酒炖法、酒蒸法、酒浸法以及煅后酒淬法等都是现今所能用的炮制方法。炮制的目的,主要在于改善药性和提高疗效,传统经验认为中药经酒制后可“引药上行”、通经活络以及使药材松脆以利粉碎等作用。醋制法的探讨,在先秦即已出现,唐代有了初步发展,到宋代广泛应用,并在宋、明期间逐步形成理论,该法多应用于峻泻逐水、化瘀止痛、疏肝理气、收敛固涩中的某些药材和其他一些动、矿物类药材之中。蜜制法源于蜂蜜配伍药用,沿用了早期用蜜的基本特点,蜜制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并不仅限于润肺止咳,但蜜量恒定,才能确保蜜制药物的疗效。对炭药及干馏品的炮制沿革的探讨,据不完全统计历代炒炭的药物有200种左右,沿用至今的尚有70多种,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出血症、多种疮疡肿痛、泻痢、脱肛、皮炎、湿疹等。

  对单味药物炮制的沿革也进行过一些研究。如对神曲的起源、处方演变、医疗用途作了考证;对半夏、附子的炮制作了溯源,说明各种炮制品是按照中医理论应用于临床;对酸枣仁生熟功效作了历史分析,认为生熟枣仁都可以治不眠,而临床实践证明两者的功效不会相反;对半夏、大黄、地黄的炮制沿革也有系统的研究。文献记载的半夏的炮制方法有70多种,早辅料用生姜,宋代始用白矾,元代又增了皂角,法制半夏始创于明代,至清代其制法已渐趋统一。熟大黄在汉以前就有不加辅料的蒸法,自宋至清代,工艺有较大发展,用辅料制开始盛行,方书中有酒蒸、酒煮、酒醋合煎、醋煮、醋炒、蜜蒸、小便浸煨、米泔水浸炒等等;现代熟大黄多有酒蒸法与酒炖法,其炮制目的是缓和“泻下”及“伤胃气”、“伤阴血”副作用,改变药性,突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能。地黄历代文献记载的炮制品至少有16种,其中如蒸制熟地、酒制熟地、生地黄、地黄炭等仍为现所沿用,炮制目的在于改变生地黄的大寒之性,蒸制后转为寒(凉)而主补肾虚,而经酒制后则性转为微温主补血虚。地黄炭入药,历史上极少见,并不用于止血,近代始有地黄炭加强止血作用之说,且用量增多。此外,还探讨了厚朴、黄芪、当归、知母等的炮制沿革。

  中药炮制的临床疗效

  1.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中药炮制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炮制工艺的确定应以临床需求为依据。炮制工艺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中药的净制、切制、加热炮制与加辅料制均可影响临床疗效。

  加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煅制应用广泛。许多中药经炒制后,可杀酶保苷,如芥子,牛蒡子等;煅制常用于处理矿物药,动物甲壳及化石类药物,能使质脆易碎,而且作用也会发生变化。如白矾煅后燥湿、收敛作用增强。血余煅炭后能止血。川乌、草乌加热煮制后,其毒性显著降低,保证了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中药经辅料制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毒副作用方面都会发生某些变化,从而大限度地发挥疗效。

  2.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包括对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的影响等。

  (1)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①通过“反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以缓和药性。如栀子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②通过“从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增强疗效。如胆汁制黄连,增强黄连苦寒之性,所谓寒者益寒;酒制仙茅,增强仙茅温肾壮阳作用,所谓热者益热;③通过炮制,改变药性,扩大药物的用途。如天南星辛温,善于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加胆汁制成胆南星,则性味转为苦凉,具有清热化痰,熄风定惊的功效。

  (2)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药物经炮制后,可改变其作用趋向,如酒制引药上行,盐炙引药下行入肾经。

  (3)炮制对归经的影响中药炮制很多都是以归经理论作指导的,特别是用某些辅料炮制药物,如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等。

  (4)炮制对毒性的影响去毒常用的炮制方法有净制、水漂、水飞、加热、加辅料处理、去油制霜等。具有毒性的中药经炮制均可降低毒性。

  3.炮制对药物成分的影响

  药物的炮制方法是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的需要而定的。药物的性质决定了药物的理化作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和加入不同的辅料,对药物的理化性质和治疗作用有着不同的影响。中药经过炮制以后,由于温度、时间、溶剂以及不同辅料的处理,使其所含的成分产生不同的变化。

  中药材的化学成分是很复杂的,就某种具体的中药材来说,其中所含的具有一定的生理作用的化学成分,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可能是起治疗作用的有效成分,也可能是无效甚至是有害的成分。尽管目前对于大多数中药材的有效成分还不十分清楚,然而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在中药材中可能起生理作用的化学成分,主要在生物碱类、甙类、挥发油、树脂、有机酸、油脂、无机盐等几类成分中。炮制就是要保留有治疗作用的成分,去除无效甚至是有害的成分。

  中药炮制的目的和意义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2.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3.增强药物联系。

  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

  5.便于调剂和制剂。

  6.有利于贮藏及保存药效。

  7.矫味矫臭,有利于服用。

  8.提高药物净度,确保用药质量。

  结语:上文主要给大家介绍了中药炮制研究的进展和中药炮制的临床应用以及意义,从文中不难发现中药炮制的疗效是非常不错的,它对很多的病症都能起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