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黄水疮
炎热的夏季很容易患上黄水疮,这是一种患于皮肤且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又称滴脓疮、天疱疮。具体什么原因造成孩子易患这种疾病的呢?针对这种疾病有什么治疗吗?下面大家一起和小编了解一下吧!
《外科正宗·黄水疮》云:“黄水疮于头面耳项忽生黄泡,破流脂水,顷刻沿开,多生痛痒。”其特点是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出现脓疱、脓痂:多发于夏秋季节,好发于儿重,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易在托儿所,幼儿园或家庭中传播流行。
一、病因病机
夏秋季节,气候炎热,湿热交蒸,暑湿热海客于肌肤,以至气机不畅、汗液疏泄障碍,湿热毒邪壅遏,熏蒸肌肤而成;若小儿机体虚弱,肌肤娇嫩,腠理不固,汗多湿重,调护不当,暑湿毒邪侵袭,更易导致本病的发生。反复发作者,湿热邪毒久羁,可致脾虚失运。
二、诊断
好发于头面、四肢等暴露部位,也可蔓延全身。
皮损初起为散在性红斑或丘疹,很快变为水疱,形如米粒至黄豆大小,迅速化脓混浊变为脓疱,周围绕以轻度红晕,脓疱开始丰满紧张,数小时或1—2天后脓液沉积,形成半月状积脓现象,此时,疱壁薄而松弛,易于破裂,破后露出湿润而潮红的糜烂疮面,流出黄水,干燥后形成黄色脓痂,然后痂皮逐渐脱落而愈,愈后不留疤痕。若脓液流溢他处,可引起新的脓疱。
自觉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一般无全身症状,但皮损广泛而严重者,可伴有发热、畏寒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常可引起附近饕核肿痛,易并发肾炎、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病程长短不定,少数可延至数月。
三、鉴别诊断
1.水痘多见于冬春季,发病前常有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皮损为绿豆至黄豆大小、形态较一致的水疱,向心性分布,化脓与脓痂轻微,索侵及粘膜。
2.脓窝疮常因虱病、疥疮、湿疹、虫咬性皮炎等染毒而成,脓疱壁较厚,破后凹陷成窝,结成厚痂。
四、辨证论治
内治法
(一)暑湿热蕴脓疱密集,色黄,周围绕以红晕,糜烂面鲜红;伴有口干,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
辨证分析:夏令暑湿热邪熏蒸,蕴结于肌肤,故见脓疱密集,色黄,周围绕以红晕,糜烂面鲜红;暑为阳邪,伤津耗液,则口干,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为暑湿热蕴之象。
治法:清暑利湿解毒。
方药:清暑汤加减。热重烦躁者,加黄连、山栀等以清热除烦;大便于结者,加生大黄以泻滞导热。
(二)脾虚湿蕴脓疱稀疏,色淡白或淡黄,糜烂面淡红;伴有食纳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
辨证分析:脾虚失运,湿热内生,熏蒸肌肤,故见脓疱稀疏,色淡白或淡黄,糜烂面淡红;脾虚失运,则食纳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为脾虚湿蕴之象。
治法:健脾渗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食滞不化者,加槟榔、焦三仙以化气行滞。
外治法
(—)脓液多者,选用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千里光等适量煎水湿敷或外洗。
(二)脓液少者,用三黄洗剂加入5%九一丹混合摇匀外搽,每天3—4次。
(三)局部糜烂者,先用明矾溶液洗去脓痂,再将冰硼散撤于患处。
(四)脓痂厚者,选用青黛、黄柏、苍术研细末,植物油调匀外涂。
五、预防与调摄
1.讲究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
2.有痱子或瘙痒性皮肤病,应避免搔抓,及时治疗。
3.婴儿室、托儿所及幼儿园如发现本病患儿应立即隔离,并对居住环境进行消毒。
黄水疮相当于西医的脓疱疮。其特点是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的脓疱、脓痴。多见于儿童,好发于夏秋季,可并发肾炎及败血症,应与水痘、脓窝疮相鉴别。暑湿热蕴证,治宜清暑利湿解毒,方用清暑汤加减;脾虚湿蕴证,治宜健脾渗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结语:通过上文的解读我们知道黄水疮的病因病机,多是由于暑瘟引起肌肤不适,因为儿童易患这类疾病,所以小编建议家长朋友们让孩子学会讲究卫生习惯,勤洗澡,勤换衣。有痱子时避免用手抓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