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运动健身与气温有什么关系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年四季坚持运动,毋庸置疑是个好习惯,但对于老年人来说,随着气温高低的变化应适当改变运动的时间和强度。古人曾说过早晨锻炼"必待日光”,这不仅是个时间界定问题,更主要是说明健身对包括气象因素在内的环境条件有特定的要求。
在不同的气温条件下,人的机体代谢强度和散热方式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保持体温的恒定。但这种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气温过高(超过35℃)时,健身锻炼就有个预防中暑的问题。年长者和儿童,此时就不适于进行体育运动了。在高温下运动会加大老年人的机体代谢量,消耗增加,血液黏稠度升高,容易出现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心脑血管疾病明显增多。很多老年人为避免大量出汗引起的虚脱而大量地饮水,可过多地饮水又会造成对胃肠的不良刺激,引起胃痛或饮食不舒。
同样也不可忽视低气温对健身锻炼的影响。在寒冷环境下进行长时间运动,体温散失过多,会出现头晕、协调能力下降、步履不稳等征象。此时,切不可躺下休息,否则体温会进一步降低,以致引起昏迷,甚至死亡。正确的方法是多摄入热量食物,衣服穿着适当,控制运动时间,以维持体温水平及机体正常功能。
正是因为人体对高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有限,所以医疗保健学家提出"耐热锻炼”和"耐寒锻炼”的理念,即在春夏之交进行耐热锻炼,而在秋冬之际进行耐寒锻炼。锻炼方式可选择一般的健身方式(如跑步、打太极拳等),也可采取古人"春捂秋冻”的一些措施(如增减衣服),这样就使得人体的生理机能主动适应越来越大的气温变化,从而逐渐适应即将到来的高温和低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