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机体能量需要的因素有哪些?
劳动强度:由于现代生产工具的不断革新和机械化程度的日益增长,确切地划分劳动强度的等级比较困难。在我国一般分为五级:极轻体力劳动,轻体力劳动,中等体力劳动,重体力劳动,极重体力劳动。劳动强度越强,则要求供给的能量越多。
年龄:由于生长发育和体力劳动的强度随年龄的增加而不同,所以不同年龄对能量的需要也不同。儿童和青少年正在生长发育时期,其身高、体重和活动量皆与日俱增,所以能量供给要相应增加。中年以后,基础代谢率逐渐下降,活动量逐渐减少,因而能量供应可适当减少。
参照国际通用的年龄范围,以20~40岁的成年人为标准。在这个年龄范围内,人体的生理状况、身体组成、体重以及劳动强度变动不大,故列为一个年龄组。年龄超过该组的能量供给量应适当减少。如41~49岁的应减少5%、50~59岁的减少10%、60~69岁的减少20%、70岁以上减少30%。
气候:生长在寒冷地区的人们,对能量的需要量就比较多。冬季所需要的能量也比较多。当然,在高温环境下进行体力劳动的人也要比在正常温度环境下工作的人需要的能量多。
体型和体重:不同体型和体重的人,其基础代谢率也不同,但平时主要是根据体重来校正能量的供给。根据我国近期的调查,暂取18~40岁的成年男子,平均身高为170厘米,体重为60千克。成年女子平均身高为160厘米,体重53千克。在此平均体重值的(±10%)范围内,均视为正常体重。如果超重(肥胖)或低重(过瘦),就要调整能量的供给。
健康情况:健康的人,按中国营养学会1988年修订的营养素供给量标准供给能量即可。但对于病人,情况就比较复杂,例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病人,基础代谢率高,能量消耗大,营养素供给量也就要相应增加。而有些疾病,发病原因中就与过高能量的供给有关,如肥胖症,这时,营养素的供给量就不宜高了,应该控制和减少。
对于每个个体能量供给的情况受到不少因素的影响,所以,最好由医师进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