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细菌 生肉买回家这样洗细菌增长600倍

  不少人都习惯把买回来的鲜肉放在水龙头下冲一冲,然后再切成小块进行储存。表面上看,鲜肉是洗干净了,可是,这样做会污染厨房环境,甚至有可能会让自己病从口入。下面就看看食物细菌问题吧。

  近日,记者来到北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对此进行了相关实验。

  生肉买回家这样洗细菌增长600倍

  调查:七成读者先洗后储存

  读者李女士习惯一次采买不少肉,到家后先把肉洗洗,然后再将其分成按顿食用的小份进行储存。在洗肉时,她习惯将肉拿到水龙头下冲洗,然后再放到案板上切块。而像李女士这样习惯将买来的肉先洗后储存的人并不在少数,记者随即调查了10名读者,发现有7人和李女士一样。

  对于这样的洗肉习惯,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卫生部曾在其官方网站上提醒,生肉买回来后,不要在水龙头下冲洗。如果用水龙头冲洗生肉,不但不能杀死上面的细菌,四处飞溅的水花还会让细菌污染厨房——水槽、案板、料理台、菜刀……只要水花可能溅到的地方,细菌就可能传播过去。如果下次再洗水果等生吃的食物时,可能就会有细菌污染,产生食品安全隐患。

  实验:细菌数量增长近600倍

  那么,生肉上面真的会有这样的污染隐患吗?记者带着一块从超市里购买的排酸生肉和一个不锈钢盆,来到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

  按照《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GB/T18204.4-2013)中关于公共用品用具微生物的检测项目,实验人员先对不锈钢盆进行采样处理。随后,实验人员将生肉放进盆内,接上水进行洗涤。在将肉洗完后,实验人员倒净不锈钢盆中的水,在先前采样的位置处进行采样。

  在采完样品后,实验人员又分别用清水和洗涤灵对不锈钢盆进行冲洗,再次采样。每次采样面积均为25平方厘米。

  经过24小时的细菌培养,记者看到,在洗肉前,附着在不锈钢盆上的菌落只有每25平方厘米60 CFU(菌落数量单位),而沾过生肉后,菌落数量立即翻了近600倍,用清水清洗不锈钢盆后,菌落数量降低到每25平方厘米400 CFU。用洗涤灵清洗后,菌落数降到了每25平方厘米10 CFU以下。

  建议:直接切块储存避免二次污染

  据了解,生肉在生产加工及食品流通等环节中极易受到污染,从而滋生大量的细菌,比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醋酸杆菌、假单胞菌等,如果不慎吃到肚子里,达到一定数量时还会引起腹泻、发烧、肠炎等症状。

  因此,专家也建议,在买来生肉后,如果一顿吃不了,可以将肉直接切好后储存,这样极大限度减少了二次污染的可能。

  10种常见食物易滋生细菌

  1、有裂心的萝卜

  有裂心的萝卜或瓜类好别吃,很可能是遭受过严重的虫害,也有可能是因为人为的非正常种植过程造成的。

  2、会长大的黄瓜

  买回的黄瓜放一晚上,第二天又“长”大了,这肯定是使用过激素膨大剂。

  7、半生牛肉馅

  吃生的或五分熟的牛肉通常都得冒点儿风险,因为它们可能携带了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就算牛肉的生产过程没有一丝漏洞,还是存在带菌的可能。

  保险的方法是选择经灭菌消毒的牛肉制品。绞好的牛肉馅比整块牛肉更不安全,因为它的加工程序更多,更容易被细菌污染。

  140摄氏度以下的温度通常只能让肉馅达到五分熟。而让肉馅熟透需要160摄氏度的高温,这样才能杀死细菌。熟透的肉馅里面呈褐色而不是粉色。

  8、太硬的西红柿

  如果我们经常在市场上买西红柿,就会发现西红柿有的会很硬,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还没彻底成熟的原因。越硬的西红柿其中的植物激素使用的就越多,所以我们好不要买,当然也可以买回来后放个几天,等它彻底成熟了再拿出来吃。

  9、随意采摘的野菜

  不要随意采摘、购买、食用野菜。有些野菜即使无毒,多吃对人体的健康也有损害。如灰菜、苋菜、苜蓿、槐花等含有可导致过敏的物质,吃后易使人经日光照射诱发日光性皮炎。

  另外,工业废水、化肥农药在土壤中易污染野菜,更加不利于人体健康。

  10、寿司

  寿司的大问题是寄生虫--绦虫、扁形虫和蛔虫,像生鱼中就很可能含有这些寄生虫。

  要想吃得放心,好去正规的日式餐厅,那里的厨师不但懂得如何挑选好的鱼,还知道什么样的鱼肉可能有寄生虫,并在制作寿司的过程中把它们去掉。

  虽然不能保证生鱼百分百安全,但是,吃时蘸酱汁或者青芥可能起到一些杀菌作用。

  鱼至少在145摄氏度的高温下烹调1分钟,这样可杀寄生虫。但是,那就不是寿司了。惟一可生吃鱼又保证不携带寄生虫的方法,是吃用冷冻鱼做成的寿司。

  生鱼在零下31摄氏度的温度下,冷冻至少15小时可杀死寄生虫。

  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习惯性的随意吃东西,其实这是很不健康的,我们应该学会识别健康的食物与不健康的食物。文章中已经细数了几种我们经常吃的食物,这些食物对我们的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希望大家在生活中注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