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资料 太极拳入静的四大妙境
学习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太极拳的特点是静,初学太极拳的基本要素就是让自己静下来,静才能做到松。我们今天感受一下太极拳入静的四大妙境,习练太极拳的好处能祛病强身,下面随着太极资料了解一下吧!
太极拳入静的四大妙境
太极拳集合了多种功能于一身,对现代人有很高的养生价值,同时也有良好的教育价值,这些价值体现离不了太极拳的入静。
太极拳的源流,直追道儒两家,太极拳讲静,也是从道儒两家而来。道家有老子所说:“清静,为天下正”“不欲故静”,故道教有专门讲静功修炼的《清静经》。儒家同样重视敬静二字,强调心主乎敬,又主乎静。孟子同样强调“静神”“养心莫善于寡欲”。
儒家经典《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以,宋明两代大儒如周敦颐,如二程(程颐、程颢),如朱熹,如王阳明,皆十分重视静功的修炼。朱熹甚至要求弟子半日打坐入静,半日读书。朱熹说:“动静。静者养动之根,动者所以行其静。”这完全是练功的体会。
静能净化心灵,能使我们的身心得到洗礼,常练太极拳能陶冶情操,开阔胸怀,更有助和谐社会的构建。
朱熹解释《大学》中定、静、安、虑四种境界时说: “定如水之初定。静则定得来久,物不能扰。处山林亦静,处尘市亦静。安则静者广,无所适而不安。静固安,动亦安,看处甚事,皆安然不扰。安然后以虑。
今人心中摇漾不定叠,远能处事否?虑者,思之精审也。人之处事,于丛冗急遽而不错乱,非安不能。”王阳明则有这样的练功体会:“动静,时也。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静可以见其体,动可以见其用。”
清代湘军名将曾国藩同样练静的功夫了得,他曾专门在日记中谈到静字功夫的重要。他说:“‘静’字功夫要紧,大程夫子成为三代后的圣人,亦是‘静’字功夫足。王阳明亦是‘静’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动心。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
练太极拳的静能放松身体,缓解精神压力,睡前练太极拳可帮助我们快速入眠,预防多种疾病。
外观万象内察心
太极拳讲“以静制动”“动中求静”,大家首先要能够体会何为静,才能明白怎样去求静,怎样去制动。太极拳的静,并不是人体通常所能理解的静,一定意义上,而是指看不见的神意气的中和运动。
入静,是练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一个重要的练功方法,是道家内观之道的基础。道家说:“神道深微,外观万境,内察一心,了然明静。”“大道以虚静为本。”只有了然明静,才能外观万象,内察一心。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开宗明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一语道尽太极拳的特点和练功方法。动静开合,分阴分阳,阖然一气,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阴阳悉具其中。
近代杨澄甫在《太极拳术十要》中亦提出,“动中求静,动静合一”“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近代吴氏太极拳名家亦有类似的提法。这些古代、近代名家的体会,都为我们理解静在太极拳中的意义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途径。
太极拳真正的静,是“至虚中生神,至静中生气”,是“心安则虚则道自来”,是“体静心闲,方能观见真理”,那是很高的境界,很高的要求。但是,我们现在练功的时候要求静,是打基础。太极拳练功讲究一层功夫、一层体会;谈静,同样首先要知道静究竟有多少层次。
不同的境界究竟有怎样不同的感受。要做到入静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因为静分很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感受,尤其是到了高级阶段,是很难用语言描述的。不过,为了我们练功的方便,我还是要为大家讲解一下太极拳的八静层次,好让大家到了某个阶段时就有某个阶段的参考。
动静层次看功夫
简单划分,太极拳的静有如下形式安静、平静,宁静、虚静、定静、真静、灵静,后是清静,这个灵是灵活、灵动、灵性之灵,是静中有动,而且是大动,是“动静如一”,意涵深远,其中可以真正体会太极拳神意气的中和所产生的“以静制动”的功效,所以层次就很不一样了。
太极拳讲静,讲“以静制动”,首先是要制自己的心动,这就是“收心猿,拴意马”。在静字上下功夫极深的曾国藩的体会就是“心欲其定,气欲其定,神欲其定,体欲其定”。所以,心先要安静下来,这是指先排除外界的干扰,所谓“收心离境”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