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紫砂泥料 紫砂泥料的介绍与辨别
紫砂壶是由特有的泥料制作而成的,制作紫砂壶的泥料种类也是非常多,每种泥料都有它独有的特性,而且每种泥料制作出来的紫砂壶也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紫砂泥料分布在哪呢?有多少种种类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目录
3、紫砂壶泥料的分布和制作 4、紫砂泥料性质分析
11、紫砂泥料对紫砂作品的影响
紫砂泥料的介绍
紫砂泥又叫紫砂矿,雅称“富贵土”,俗称“天青泥”、“红棕泥”、“底槽清泥”、“大红泥”,为制作紫砂壶(器)的主要原料。深藏于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在宜兴,只能在丁蜀地区范围内的陶土矿中找到紫砂泥。紫砂泥烧制的成品如紫砂壶、紫砂煲、紫砂花瓶、紫砂茶具,以及其它紫砂工艺品。得益于饮茶风气,紫砂壶最为常见,其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形成
紫砂陶土的成因,属内陆湖泊及滨海湖沼相沉积矿床,通过外力沉积成矿,深埋于山腹之中。紫泥和绿泥都产于甲泥矿中。甲泥是一种脊性粘土,紫红色,色似铁甲,故名“甲泥紫砂泥”。甲泥矿中甲泥储量最多,紫泥、绿泥储量较少,紫泥仅占总储量的3-4%。紫泥是甲泥中的一个夹层,绿泥是紫泥夹层中的夹层,故有“泥中泥,岩中岩”之称。所以,紫砂的泥料,也只有在大量生产日用陶的条件下才能取得。因为这种深藏于岩层下数百米深处的“甲泥”之中的紫泥,必须从甲泥中分选出来,没有日用陶的大量使用甲泥,紫泥也就无从取得。
炼制
谈到紫砂泥料的练制,在五十年代以前,还是沿用明清的老方法,把晒干捣碎的泥团围成一圈,用河水冲洗,人站在里面不停地走动、踩踏,直到泥料软硬适中。今人实难想像前人在练制泥料是如此的辛苦、落后。到六十年代后期开始采用机械化、有雷蒙粉碎机、搅拌机、真空练泥机。
为了丰富紫砂陶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创作设计的需要,艺人们透过把几种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属氧化物着色剂,使之产生非同寻常的应用效果。大凡名家对泥料的配制皆各有心法,不相私授,进而形成紫砂泥有些特定泥料成为某些名家的代名词,也突显了名家的艺术风格。如作品烧成后呈现天青、栗色、石榴皮、梨皮、朱砂紫、海棠红、青灰、墨绿、黛黑、冷金黄、金葵黄……等多种颜色,吸引了紫砂藏家的目光。紫砂泥若再掺入粗砂、钢砂,产品烧成后珠粒隐现,产生特殊的质感。
紫砂绿泥的介绍
绿泥属粉砂质泥岩,是以矿料外观呈色命名的一个大类。也称“本山绿泥”。所谓“本山”实指黄龙山,所有产自黄龙山的矿料都可以称作“本山”矿料。
绿泥矿料呈致密块状结构,易酥开但不溶于水,含矿量较少。一般产于矿层石英岩板(俗称龙骨、黄石岩层等)下部贴层。还有少部分是紫泥泥层中间或紫泥与其他泥层之间的一层夹脂(也称绵头),是以泥中泥的形式产出,其出产量更为稀少,例如梨皮泥等。这两种以不同矿层形式产出的绿泥,在泥料质性上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岩板下部贴层产出的绿泥,其颗粒比含量较大,对烧成温度要求较高,
一般需在1200~12300C之间烧成,有的甚至要达到12500c左右。此类绿泥烧结后器表平整挺括,收缩及变形率较小,胎质相对比较疏松,保温与透气性能极好。若烧成温度不够,制品使用后会产生“吐黑”、“隐裂纹”甚至开裂等现象。以夹脂形式产出的绿泥,泥质一般较嫩,泥料颗粒比含量相对较小,可塑性能较好。其耐火度相对较低,烧成后的胎质比较坚结,表面一般会呈现出细腻光润的梨皮状效果,但收缩、变形率相对较大。
绿泥矿料由于石英含量高,并经覆盖层长期压实结成坚硬半坚硬的页岩,故矿料表面有油脂般的光泽,属于一种完全解理矿物。因含铁量较少,且以铁离子为主,故矿料基本呈绿色调。绿泥矿料因氧化铝成分含量较高,大部分矿料本身颜色又较浅,在与空气长时间的接触过程中,表面极易氧化产生变色现象。
绿泥矿料外观质地一般比较纯正均匀,含有少量白色云母碎片。在正常气氛中烧成后,除少量颗粒质点的变化外,基本呈现氧化铁晶体的纯正黄色调。因绿泥矿料产出量较少,同时大件绿泥作品不易烧制,因此绿泥大多是作为紫砂坯体表面的粉饰使用,或是和紫泥、红泥等配合后作为调配泥使用,仅有少部分作品用纯绿泥制作。
绿泥矿料的种类很多,根据开采矿区及矿层的区别,绿泥具有多种不同的外观特征及烧成效果。
天青泥是如何命名的
很多喜欢紫砂壶的人会对紫砂泥料有兴趣,紫砂泥料中有一种颜色比较特别的泥——天青泥,那么关于天青泥的知识你知道多少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天青泥为什么叫天青泥吧。
天青泥之所以被周高起称作天青泥,肯定颜色呈天青色。何谓天青?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描述,差异很多。这个天青只能从周高起和丁山的习惯进行考证。周高起是今日的江苏江阴人,与丁山的语言习惯不说相同,肯定较为接近。周高起写作《阳羡茗壶系》时,丁山的陶业已经很发达,龙窑不少。这些龙窑都用竹子、木柴作燃料,空气中难免充斥柴草燃烧的烟雾,无云之天的颜色,就因此可以想象了。
天青泥是什么颜色呢
首先可以排除暗肝色,因为周高起说得很明白,是“陶之变暗肝色”,也就是说,烧制之后才变成暗肝色,如果烧前就是暗肝色,就无所谓“变”之说了。剩下就是矿料、泥料、生坯了,也就是说,天青泥或矿或炼制好的泥或生坯,一定会呈天青色。那么到底是矿料还是泥料还是生坯是天青色呢?在周高起的文字里不难找到答案。“天青泥出蠡蜀陶之变暗肝色又其夹支有梨皮泥陶现梨冻色淡红泥陶现松花色浅黄泥陶现豆碧色蜜□(此为原本残字,而不是“口”字)泥陶现轻赭色梨皮和白砂陶现淡墨色山灵腠络陶冶变化尚露种种光怪云”,这就是《阳羡茗壶系》对天青泥的所有描述。撇开天青泥,先看“夹支”:梨皮泥,烧制之后呈梨被冻过的颜色;淡红泥,烧制之后呈松花色;浅黄泥,烧制之后呈豆碧色;蜜泥,烧制之后呈微红色。丁山所有的泥料,不是以矿的颜色命名就是以烧制后的颜色(或效果)命名,而没有一种泥料是以炼制好的泥或生坯颜色命名的。因此,基本可以断定,梨皮、淡红、浅黄,描述的是矿料的特征。同样的修辞方法,可以断定,周高起的“天青”,指的是矿料的颜色。
在迄今为止妙道看到的紫砂专著中,只有徐秀堂在其《中国紫砂》一书中,与这种观点一致:“紫砂矿原料外观呈紫红色、紫色有微细银点闪烁,并隐现浅绿色的斑点,更有天青色的,称为天青泥,只在鼎蜀镇中心的大水潭矿中有过。”(徐秀堂著《中国紫砂》第七页)
需要说明的是,呈天青色的矿料还有几种,只不过烧制后不是“暗肝”色,而是褐色、紫色、白色、黄色、青灰色(注:和烧制温度也有关系)。
紫砂泥料对紫砂作品的影响
宜兴紫砂的原料是一种特有矿藏;其色泽丰富、质地独特、可塑性强,为紫砂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紫砂作品的创作意图.必须是依赖紫砂泥料的特性来发挥与表现。
紫砂泥料的材质具备了制陶工艺所必须的各种特性,为形成宜兴紫砂独特的制作工艺,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紫砂原料属沉积型陶土,以伊利石、高岭石为主,赋予了良好的可塑性能。紫砂属性介乎于陶与瓷之间,其主要成分为:粘土、石英、赤铁矿、云母等,比例极为合理优越。因此.不作调配也可直接使用。紫砂泥料大致分为紫泥、红泥与本山绿泥,其中又是以紫泥为主体原料。单种泥料。也具有理想的可塑性与致密度.充分满足了紫砂器各种形体的成形要求。
紫砂作品与许多艺术品一样,都以造型与材质的融合来表达创作的思想与意境。紫砂材质包含了不同的肌理与不同的色泽.形质各异的原料在各个作者手里有着不同的设计与妙用。紫砂颗粒的大小,会产生出的粗旷与细腻的质感.在设计、创作中利用这种效果进行充分发挥,以求达到天趣与艺趣的最佳交融。紫砂艺人对各种原料的调配越来越成熟,采用渗合、调砂、铺砂、绞泥、镶嵌等特殊工艺方式,使紫砂作品产生奇特的粗细对比,明暗相交、刚柔并蓄,质朴与艳丽互存的壮观场面与繁荣景象。紫砂原料中的紫泥可塑性较强、干燥收缩较小,适合用来制作各类较大的壶形。因其呈暗栗色,犹如古金铁,十分大气,尤其适宜制作仿古类的紫砂作品,如:大型“东坡提梁”壶、“龙头一捆竹”壶,充分运用了紫泥较强的可塑性,将紫砂材质的特点和精湛的工艺技术结合的异常完美,宛若天成。被后人尊为楷模,临摹学习。
紫砂作品是材质美与形态美的高度统一。只有熟识紫砂泥料的特性,才能更好地为创作设计服务。只有充分了解与运用紫砂原料的色泽与材质的巧妙变化.不断地研究与领悟紫砂原料的搭配与使用规律.才能在继承传统紫砂技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设计制作出更新、更好的作品。
结语:紫砂泥料是非常罕见了,非常的稀少,不过这种泥料制作出来的壶不仅是外观还是性能方面都是非常好的。泥料的种类也比较多,常见的就是紫泥、红泥、绿泥等。紫砂泥料对紫砂壶的影响也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