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情缘 多位紫砂大师与壶的故事

  每一把紫砂壶都是有它的故事的,紫砂大师在制作壶的时候都会有不一样的心境。紫砂收藏大师准备收藏一把壶的时候,需要看的也是非常多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紫砂大师的紫砂情缘。

  目录

  1、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 2、紫砂壶大收藏家黄玄龙先生

  3、丁亚平紫砂壶艺术 4、紫砂名家佘法君

  5、紫砂收藏家唐国新的故事 6、江晓燕老师说紫砂

  7、滨州壶友王德员的紫砂故事 8、紫砂大师张顺法和他壶的故事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

  顾绍培于1945年5月出生在我国的宜兴蜀山地区,他在1958年的时候进入宜兴紫砂厂里面当学徒,他的师父是老艺人陈福渊,然后又得到了紫砂壶大师顾景舟指导,到现在为止已经在紫砂天地里耕耘50多年了。

  1985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1997年获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6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的紫砂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其中紫砂“百寿瓶”荣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顾氏八式小品圆壶”和“仰宇提梁壶”分别在2001年西湖博览会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获金奖。

  走进顾绍培的紫砂艺术天地,观他的紫砂作品,听他谈论紫砂艺术,这是一个对紫砂艺术有着独特见解、独特追求,并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人,不愧为一代紫砂大师。

  我们每个人对于艺术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在评论某一个人在某个艺术领域取得非常大的成就的时候,会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过,顾绍培他就不赞同这样的话,他说,“在艺术上应该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他的这个认识,使得他在以后的紫砂艺术上攀登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宜兴紫砂,已有着较悠久的历史,紫坛上名人辈出,有些紫砂作品出神入化,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顾绍培对前人的优秀作品总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用仰视的目光观看,但他从不为前人的作品束缚自己的手脚。他常说,一代艺人应有一代艺人的作品,这些作品要能反映这代艺人的创造,能反映这代艺人所处时代的精神风貌。为此,他在从艺道路上一直苦苦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东西。

  捕影捉线,这是顾绍培在紫砂作品创作中的一个特长。他认为,在紫砂作品创作中,充分地掌握和运用好线条,就能使作品表现得更有生命力。线有着丰富的感情,而且不同的线表达着不同的感情。如垂直线有上升、严肃、端正之感;水平线有稳定、庄重之感;曲线则温和缓慢、丰满柔软;抛物线有流动的速度感;双曲线呈现对称美;*曲线则给人*和丰富之感……除了这些看得见的线之外,还有一条看不见的线,那就是生命线。为了运用好线,从事紫砂艺术以来,他一直不停地探索。

  平时,他无论见到什么东西,总要细心地观察它们的线条。就说一片树叶,它也有线条,当它生机勃勃时,它的线条表现得十分有力。对线有着这种独特的理解,他在不断的尝试和创新中,充分地发挥线条的作用,使作品突破了以往“方就是方,圆就是圆”的单一技法,创作出了一件件“方中有变、圆中寓新、方圆结合、刚柔相济”的富有个性的紫砂作品。

  1987年的时候顾绍培创作的《高风亮节茶具》,就能够很好的掌握了点、线、面之间的构成关系,同时还运用到了很多线的线性特色。

  该壶以竹为题,从竹的自然状态中寻找生命力。壶体造型主轴线垂直端正,壶嘴、壶把所采用的曲线,有一种竹枝摇曳的流动感。整个布局装饰少,写实与书意相结合,含蓄地表达了“形意相依、气韵生动、题意贴切”的艺术个性。此壶在香港展出时,获得了较高的赞誉。

  陈设陶艺作品的主要功能是观赏性,顾绍培在创作陈设陶艺作品时,很注重陈设陶艺作品与室内空间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他在设计上“以人为主,物为人用”,考虑人、物、环境三者的关系,使陈设陶作本身不仅是精致的艺术品,更是与环境空间结合的整体艺术。他在创作陈设陶艺作品时,用眼一看室内的空间、环境,用手一比划尺寸,就勾画出了某件陈设陶艺作品的影子。因此,他被许多人誉为“捕影捉线”的高手。他在过去创作了许多陈设陶艺作品,如今看来,由于线条和影形掌握得好,依然不失为陈设陶艺作品中的精品。

  丁亚平紫砂壶艺术

  丁亚平刚学制壶,就在同辈人的技能比赛中拔得头筹,被荐送到顾景舟的特艺班。别人按部就班,他却不拘泥于大师传授的方法和经验,而用自己的造壶思路和实验交作品,似乎有点向大师挑战的味道。据说,顾景舟非但不生气,还有意收他为弟子,自己不便说,让别人去暗示。丁亚平却婉拒了。虽然壶界有一种职称越高,名气越大,壶价也越高的怪现象,他却反其道而行之,不屑于评职称,凭自己的真才实学与志气冲刺壶艺巅峰。成名后,筋骨里仍有着一以贯之的傲气,连国家博物馆收藏他的壶,他都不当一回事。

  他不看重名,对钱也不看重。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一个老板到宜兴拜访丁亚平,挑了三把壶,谈好10万元,两人便坐下喝茶。丁亚平问:“你看中这壶什么地方?”老板说:“我随便拿的,我也不太懂,我刚开始买。”丁亚平把三把壶收起来,不卖了。老板问:“我说错什么了?丁亚平答:“你没说错,你说了句真话,但今天你加多少钱我都不会卖给你。如果成交,我们都会很难受,第一你不懂壶,第二你那个圈子没有懂壶的人。你拿三把壶回去,朋友肯定说你傻,花10万元钱买三块泥巴。而我好不容易做出这三把壶,像我的孩子一样,却把它过寄给不懂它的人。”那时,丁亚平生活拮据,连每个月的生活费都常常向友人借,却执着坚守着自己的艺术品格。

  在讲究传承有序的壶界,很难说丁亚平追摹、继承的是哪位前辈大师,虽然初学制壶时有启蒙老师,但他一直追求自己的东西。所以,倒不如说他遍学所有他认为值得学习的大师,寻找着属于他的艺术个性。他的很多名品,就是仿制大师的。如他的《鸣远四方》壶,本是清代初期陈鸣远的代表作品,也是紫砂壶的经典之一。在上世纪末发行的一套四枚邮票中,其中一枚就是《鸣远四方》壶。此壶特点,方中亦圆,圆中亦方,护身方正圆润挺拔,壶把、壶嘴流畅舒展,落落大方,高挑的壶盖,醒目而得体,高居其上,不卑不亢,四足稳稳地托住壶体。《鸣远四方》壶,要做出精神,做出舒展,需要深厚的功底,才能有“方中亦圆,欲柔欲刚”的气韵。而他仿制陈鸣远的《书扁壶》,则是另一种冲刺,壶身扁得不能再扁,壶盖薄得不能再薄,整体扁薄得只似一个圆饼。壶的上下交接收放自如,转承自然,壶盖线条明朗流畅,整体表现视觉丰润。

  他的原创壶,更有其独特的结构和风格。“2008上海— 宜兴紫砂艺术博览会”上,丁亚平的《花开四方》壶,与吕尧臣的《冰纹秦权》、顾绍培的《豹方》等一起作为紫砂壶代表性作品,同顾景舟、蒋蓉的作品同台露面,博得收藏界推崇。此壶式为原创筋囊作品,却集合了“截盖”、“四足”、“大筋囊”、“方器”以及“扁壶身”的五大紫砂成型技艺的难点,颇具真功夫。紫砂制器造型扁一分,难度就高一分,方造型尤甚,况又为方中寓圆的器身,丁亚平挑战的不仅是自我,更是几百年来紫砂技艺。泥料为纯净紫砂泥,窑温充足,呈现紫砂悠然之美,手感舒适,整器线条精炼,贯气一体,比例精协,制工、形制严谨,宽口混方,大口盖与壶颈浑然一体,口盖可至无隙境地。

  即便是他少有的实用经典器型,也难度极大。如《小梨式》壶,壶身妙若生成,无一丝累赘。梨式壶自清即有,代代沿袭,经久不衰。文以简为贵,画以简为贵,壶艺亦然,但简中见情趣,形简而意不简,要以少少胜多多,却非易事。此壶结构极简,光润舒适,转折流畅,外表不施釉,烧成不沿底。

  丁亚平壶艺的显著特点,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将文化精神融进紫砂艺术,结合完美,表现丰富,功力深厚,气韵生动,风格独具。

  关于龙山料和山外料的识别

  龙山料用开水注入新壶30秒后倒尽,有股淡淡的陶土香味。龙山泥做的壶手感很润,砂料看上去有砂感。这点非常重要,也是区别和黄龙山以外的山料重要手段。龙山料静谧通透,呈亚光(黯然之光),养后的光泽犹如儿童眼睛的清澈状。新壶有少许云母片,但壶养成就会消失。如果壶身泛出不自然的亮光,灯下观察没有透感,反光混浊。特别要注意看盖内,因为卖壶人这里往往不做抛光处理,呈不平滑状玻璃相(这点非常重要,因为黄龙山以外的料往往是这种质感):劣质泥结晶度高含砂少,不耐高温的缘故。

  不要盲目听信别人教你如何识别原矿

  比如,原矿一要有铁质,实际其实含有氧化铁的泥土,全国各地不知有多少。虽然紫砂含有云母,云母在烧成的过程中会遗留下来,在光下发出点点银光。但是从这里作为出发点,单看云母的方式,碰上长兴泥料时也一样没辙,因为长兴泥也有同样的效果。不要去听说什么壶形合适泡红茶,什么壶形合适泡绿茶,从理论上来看,这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这些所谓的“合适”因素,往往是别人告诉你的,你并没有经过自己深入考证就相信了,为什么你不自己去试试一试?结果就是人云亦云,其实都是靠不住的。

  倪顺生紫砂壶艺术

  宜兴紫砂壶名家倪顺生在业内被誉为“花壶大师”,此次来济南,他带来了自己的“双龙报喜壶”、“风卷葵壶”等十几件代表作品。他一件件小心翼翼拿出来给记者看,当记者询问“风卷葵壶”价格时,倪顺生先生说,这把紫砂壶是他仿造清代的传统壶型加以创新而制成的,花费了数月时间,他视这把壶为自己的孩子,100万元也舍不得卖掉它。

  倪顺生出身江苏宜兴紫砂陶艺世家,紫砂一代宗师俞国良第三代传人。他从事紫砂壶艺四十余年,成果斐然。作品以大自然的松柏、梅、桃等树枝花果塑造壶形,点缀以小昆虫为装饰,情趣盎然,为藏家所珍爱。其作品“双龙报喜壶”最为经典,建国60年大庆时被定为国礼。他表示,一件紫砂艺术作品的美不是仅用文字描写出来,嘴巴里讲出来的,而是由作品自己说话。摆在那里,百看不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为世人所认可的方为上乘之作。

  “传统技艺是紫砂艺术之本,如何把传统文化体现于紫砂陶艺,在泥、色、形的融会中追求真、善、美,是需要钻研一辈子的。”倪顺生说。

  张顺法的紫砂壶创作,包括了五个阶段。首先是构思,在头脑里不断对创作设想进行否定和完善,然后将想法付诸图纸,在纸上用线条予以表达。先制作一个小的实样壶,从平面的图纸转化为立体的表现。烧制完成,更要观察整体的形态,看自己的设计理念是否在形式上全部到位。因为紫砂壶除了艺术上的观赏价值,优良的使用功能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壶把的便于执握,壶的周圆合缝,壶嘴的出水流畅,都是必须考量的。最后才是泡茶进行总体的检测,这样创作一把壶要经过五次以上的逐步修改和提炼,才能最终定型。

  紫砂壶之形,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如何评价这些造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紫砂艺术作为世界独有的中国属性的艺术,与同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京剧、书画有着同工异曲之妙,既严谨又有无限的审美意趣。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壶成型过程中,转弯曲折、抑扬顿挫,都必须交代得清楚清晰。张顺法深谙多样与统一是构成形式美的主要因素,所以极其注重大小、方圆和宽窄之间的形的变化,在布局上又强调呼应、虚实和开合的变化,适度变化协调。在张顺法看来,紫砂壶属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它追求的意境,也应符合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淡泊和平,超世脱俗”。

  现在的社会,人心浮躁,年轻人更趋向于眼前利益,比如获取一个证书,或者靠做广告打知名度,而不愿静下心来去下苦功。而这一切在张顺法看来,实在是忧心的,更是无奈的,他觉得自己能做的就是做好每一把壶,不断求精求进,让每一件作品对得起收藏的人,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善于创新,赋予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这是张顺法壶艺创作的最显著特色。任何艺术的创作其实都是一种表达,他创作的“二泉壶”,就是他这一特色的唯美体现。该壶的形式颇为新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扁圆的壶身温润饱满,壶嘴有两个孔,以点染“二泉”之意。倒茶时两孔同时出水,似两股泉水,仿佛流淌出美妙绝伦的“二泉映月”的韵律,最终“二泉”的出水汇成一股,居然丝毫没有偏差,让人不由得惊叹!这把壶在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上荣获金奖,这是对张顺法艺术创作的最佳认定。

  林语堂曾经说过:捧着一把茶壶,可以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那么是否可以这么说,紫砂已深入张顺法的人生,如影相随,成为不能剥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伊消得人憔悴”,其中辛苦,张顺法实为陶醉其中?

  结语:你不要小看这小小的紫砂壶,它可是每位紫砂大师的尽心之作,它们背后都是有一段故事的。大师对它们的壶更加注入了很多感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紫砂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