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11食全食美视频:戴嘉斌讲荞面灌肠历史

 

  灌肠我们都知道,在我们中国,灌肠比较出名的地方应该要数山西了。小编今天要推荐的是荞面灌肠。首先要先了解一下它的历史。下面就让我们的戴嘉斌大厨来讲讲荞面灌肠有什么样的历史来由吧。

  该视频主要文字介绍:

  荞面灌肠的历史

  在山西省的很多地方,桥面灌肠是很多地方的风味小吃,而且有一定的传统历史了。

  适合消暑,所以和山西凉皮,凉粉一起是山西人夏天喜欢吃的食物,也可以作为零食,或者直接当作一顿饭也可以。

  山西灌肠制作方法神秘,多为家庭代传。口感精道细腻,爽滑利口,久吃不腻,调制简单,随吃随切,加入秘制卤汁,口感更佳,虽然叫灌肠但是荞面灌肠和一般的灌肠完全不一样,没有任何的动物内脏。

  那么灌肠是怎么发展演变来的呢?这应该是大家都很好奇的问题吧。

  灌肠早是由血肠演变而来:猪血灌入肠衣煮熟叫“血肠”(今存于东北一带),后在血中掺入荞面灌入肠衣上笼蒸熟也叫“血肠”(今存于陕北、山西吕梁一带),再后来有时也只用荞面糊灌肠,灌完肠剩下的荞面糊放入盘中蒸熟谓之“素灌肠”,直至发展到现在只有荞面没有血也没有肠的“灌肠”了。这种叫法一般流行于太原地区、晋中一带,其余地方也有叫“碗托”的。

  晋地贫寒,盛产杂粮,百姓昔日极少杀牲,肉、血与肠不常有,而荞麦面常有。荞麦面不能常与血灌于肠而煮,却可以五味调成糊而蒸。

  蒸后切条,拌“醋调和”或辣子油而食,其味足美,故虽不灌于肠,仍呼作灌肠。

  在宋代就已经有类似灌肠的食物出现,而且是宫廷里的一种有名的食材。

  今后苑名曰‘御爱玉灌肺’。要之,不过一素供耳。”荞面灌肠与玉灌肺,名不同但制法、吃法相仿,是否由此相袭沿革而来,查不可得。

  太原周边制“灌肠”名达省内外者如晋源、徐沟、榆次等。过去太原县(晋源区)的灌肠夏白(纯荞面)浇卤,冬红(荞面加猪血与油素子)油炒,用驴油者则称驴油炒灌肠,人们赶集看戏,常吃为乐。

  徐沟灌肠亦分红、白两种,历史上以民国初期大乘寺街范庆林灌肠,有“范一品”美称。

  山西人喜食灌肠,市场大,清徐开矿办厂、身价百万的富翁许多是从卖灌肠起家。荞面灌肠也为晋西南蒲县、隰县一带群众擅制喜食,如能进军太原,像“贾记”、“杨记”这样的字号店将多至星罗街巷。长治的襄垣、武乡、沁县一带,百姓多呼之“官尝”。

  相传,元代襄垣人李执中在朝为官,有一年奉旨回乡选贤,路过襄垣西营,吃了摊贩的“黑皮麦团”,赞不绝口。

  摊主炫耀质高味佳,李尚书食赞,竖招牌“官尝”,遂有“西营官尝”流传至今。

  山西的平遥、忻州、吕梁等地呼灌肠为荞面碗饦。

  饦为古代面食称谓,当地民间口传始于西晋战乱年间,因制于碗、食于碗而得名。碗饦与灌肠本质上均为荞面蒸制品,食法相同,如果必求其异,唯蒸糊之碟、碗器具不同而已。

  以碗饦之称小吃有名者,数保德荞面碗饦与平遥白面碗饦。

  保德碗饦,有素、荤(荞面蒸到半熟将五味俱全细碎猪肉铺到上面一层再蒸,又叫肉碗饦儿)之分,兴盛时期是光绪至民国年间,馆营摊售,两枚铜钱一个,卖碗饦店铺仅县城有70多家,庙梁街有康、贾二氏之艺佳。

  歌唱家马玉涛回到故乡,曾唱赞保德县风味小吃“油糕粉汤香,荞面碗饦美……”

  碗饦在平遥多以白面为料,清光绪时以城南堡名厨董宣所制好。忻州宁武县以豆面制碗饦,亦为当地传统风味。

  注意:本频道文章版权归北京电视台,并不代表本频道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本期嘉宾介绍

  戴嘉斌

  男,中国药膳师,擅长鲁菜、官府菜、善于将西餐里的好方法拿到官府菜、鲁菜中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