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教程 论述太极拳技法与沾粘连随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习练太极拳要掌握太极拳技法与沾粘连随,粘劲在太极推手中有广泛运用。太极拳的特点柔和缓慢,通过学习太极拳能提高太极拳技击能力,下面随着太极拳教程练习一下吧!
太极拳技法与沾粘连随
太极拳主张后发制人,学习太极拳要掌握太极拳的技法,在太极拳实战中,要掌握对方的动态。
1、坚持舍己从人,即后发制人的技法原则
“舍己”,即要求走黏运动必以听劲为依据,不能主观盲动。“从人”,也即“后发”,令对方先黏先走(先动)。如此,在粘黏连随的前提下,彼一动就会给我一定的感觉,成为信息的来源。有推手经验的人,就能从中判断出对方的动机目的,以及其势、力的运动方向、快慢、长短,劲的强弱程度,使自己的“走”、“黏”应对、包括粘黏连随的分寸,自然做到心中有数,恰当其可,无过不及。
前人指出,“不运不觉,不动不静”。换言之,先运先动者,必不能知人,反为人知我。后运后动者,才能有条件“我独知人”,而“人不知我”。听劲、知人,必须以从人、后发为前提条件。否则,技法运动便难以分寸恰当,于被动中把握主动,后发先至。
学习太极拳要学会动静结合,在动中求静,静中有动,经常学习太极拳能提高大脑思维能力。
2、坚持以意行气,不用硬力的原则
以意行气,即在运动时气血要能通达体表,四梢(手之顶端),这是太极拳劲法训练的需要,也是刚柔相济的条件。欲要以意行气,首先应排斥拙力,使全身内外极其松静。如此,不仅能使动作轻灵,肌肤的知觉能力也会达到高的灵敏程度,保证听劲、知人、粘黏连随更为及时准确,进而“黏依跟得紧”,避免“丢、匾、顶、抗”的病手。
拳论指出,“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极柔软而后能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极灵活”。又说“手慢让手快,有力打无力,是皆先天自然本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这都证明,太极拳技法不以速度、力气为能,主要依赖神意为统帅,以意行气,听劲、知人准确,走黏应对,“因敌变化示神奇”。若使用硬力,就等于相对的先攻先动,把自己的意图过早地暴露于人,易为对手所乘。
3、坚持神宜内敛,以静制动的原则
神宜内敛或神不外散,即要求精神高度集中。敛神,在太极拳技法中具有决定意义。否则,即使在粘黏连随的条件下,也难做到听劲、知人。以静制动,既是舍己从人、后发制人的前提,也是敛神、知人的基础条件。因为包括心静和身静两个方面,心静与敛神互为条件,也是听劲、知人的前提;身静是太极拳技法特定运动形式――粘黏连随的核心,身手能动中寓静,才有利于听劲知人,走黏舍己从人,无过不及。
沾粘连随是太极拳的核心技术,掌握其中的运动规律,可帮助你提升太极拳境界。
太极拳的技法运动,拳论要求为“视动犹静,视静犹动”,或说“静中促动动犹静”。静为基础,动为主导,动静阴阳相济。非动不能决胜负,非静不能听劲知人。然太极拳的“黏”(反击),不可设想为每“黏”必决胜负,以弱胜强,不可能速战速决。但却要求,不发(反击)则已,一发必中。这就给听劲、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切与听劲、知人有关的技法因素,必须使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敛神、求静,无疑是听劲知人的重要条件,也有助于以意行气,避免硬力。
太极拳所有的技法、劲法因素,都是相互关连,相辅相成的,除上述各专项基本功之外,诸如虚实、刚柔等要求及步随身换,手随身运,腰带四肢,周身一家等许多具体运动方式方法,也都与听劲、知人和粘黏连随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和影响。然而,欲要掌握太极拳技法,必须进行推手训练。
训练的重点内容当然是反法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但技法的应用,就必须借助听劲、知人和粘黏连随的运动形式。离开了特定的运动形式,技法、劲法就失去寄托,技法也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弱胜强的理想又何以能实现呢?
太极拳技法整体性原则的应用
整体性原则告诉我们:按一定规律构成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并不存在于某个要素之中,而是存在于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上。当我们讨论某种着法的功能时,不能只分析它的局部用力,而必须分析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太极拳以《易》为理论基础,以兵法作为行动方针,以独特的掤劲和螺旋运动贯穿始终。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彻底了解了阴阳的理论,亦即认识矛盾的对立统一法则,也就真正懂得了太极拳的奥妙。但如何掌握阴阳道理及其配合变化,以及阴阳变化之理在拳法中的运用,确是关键。
太极本身是一个整体,太极拳犹如一座建筑物,十三势则是它的建筑原料。在手法上为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法;在步法上为前进、后退二法;在眼法上为左顾、右盼二法,在身法上为中正一法。由于笔者拳法学自洪均生先生一脉,故在以下举例讲解的时候多以洪先生所授技法加以研究。就十三势而言,洪先生所传与其他各式在原则上并没有差别,但在讲解和动用中却大有不同。下面以“捋”的结构和功能为例,试用整体性原则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