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教学 练好太极拳的前提有哪些
太极拳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养生运动,练习太极拳的好处很多,尤其对于我们的中老年朋友而言,跟着太极拳教程中的太极拳教学来学习太极拳更是可以有效的改善我们的身体机能,下面,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下吧!
想要练好太极拳,我们要掌握的知识点有很多,下面,我们就和大家简要的来聊聊如何掌握太极拳中的“形正”。
练好太极拳的前提
“形正”是练好太极拳的前提
着熟必须形正。形正即练拳者的外形肢体动作的正确,亦称身法。练拳不仅是内功修炼,还有外在的艺术性,特别是套路比赛,一定要按照裁判规则严格规范动作。身法是练好竞赛套路、传统套路的前提。
杨澄甫大师所著的《太极拳术十要》,以精辟的语言和通俗的拳理,高度概括了杨式太极拳的精髓,被誉为杨式太极拳的经典、初学者的指南、深造者的方向。
所以,大家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首先要看清自己的身体素质,要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种,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太极拳的学习。
一要:虚灵顶劲;二要:含胸拔背;三要:松腰;四要:分虚实;五要:沉肩垂肘;六要:用意不用力;七要:上下相随;八要:内外相合;九要:相连不断;十要:动中求静。这十要论述言简意赅,解释清楚易懂,应作为练拳者的学习指南。
是评判拳架是否工整、拳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这些术语既是基础又是至高点,是深奥中归纳出的浅显,浅显中仍包含着深奥,蕴含着太极拳的真谛。正确理解把握了这些术语,便是抓住了太极拳的要领。
运动适度,保持了人体能的中和态
就运动与生命的关系而言历来说法不一通常以为,生命在于运动其理取自流水不腐、户枢不蠢。
太极拳的练习一定要从一些微小的细节开始,比如,我们在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呼吸的节奏,要注意速度的快慢。
也有人认为生命在于多静,以减少机体的磨损和功能的消耗。持此观点者,多以龟龄鹤寿作比。实际上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关键在于动与静不可偏废。
生命在于运动不错,但超负荷的剧烈运动无疑会使机体疲劳早衰;而多静少动者,往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精神萎靡病气易侵。故多常年不断药。
所以说,过分地强调动或过分地主张静,均于人体健康不利,只有运动适度、动静相间的运动才有益于健康。
太极拳行功走架进退往来为动,但用意不用拙力,消耗不大就心境而言.行功走架中强调放松入静。
这里所说的“静” ,是指走架或推手时须摒弃杂念,动中求静神意专注以一念代万念所以说外形虽动心犹静。
太极拳的这种独特运动方式对保持人体机能的中和平衡有很好的作用,故而久练可使人延年。
“心静”是练好太极拳的首要
练太极拳贵在心静。这是太极拳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区别于其它拳种的主要标志。这方面古人教诲很多。如“动中求静”、“以静寓动”、“身虽动,心贵静”、“先在心,后在身”、“神舒体静,刻刻在心”等,都说明心静对练好太极拳的重要性。
冯老师说:“心神虚静是习拳练功之首要,亦可称之为总纲。”“虚静功夫就是太极拳功夫。” “太极拳功夫的提高取决于虚静功夫的深入” ,“虚静的程度反映了习练者太极拳功夫的程度”。
松、静、空、灵.陶冶超然脱俗的心境
众所周知,清心寡欲的人多高寿。反其道而行者往往早亡。
原因是多欲之人必多求,多求之人交贪饮、贪食、多忧、多虑、多思、多恼、多惊、多恐,凡欲有多必伤。
中医认为哀伤神、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虑伤心、恐伤肾、食多伤胃。
太极拳的锻炼过程就是调节心性的过程。行功走架时,身心各部讲究松、静、空、灵,举手投足、身形变换贵在顺其自然.故而进退往来状若行云流水.身心俱佳。
太极拳的养生功效
一、练身不练招
练身就是练整体功力,招则是每一动作的攻防含义。初练太极拳的人,往往爱了解每招每势的用法。
如果单从招势上去解释和理解太极拳用法及内涵,不可能得到太极拳之精髓。练太极拳必须经过熟练套路、动作正确、去僵求柔的过程,使周身相随,内外相合,内气充实饱满,把功夫练上身。
二、练本不练标
“本”是指本源、根本,即肾中元气和下盘功夫。肾藏元阴元阳,为先天根本、发气之源。肾气充足,则五脏得养,肝、心、脾、肺、肾各行其职,故能精力 充沛、力量充足、反应灵敏、身体协调。
内气充盈为本源之一。其二是指在周身放松的基础上,气纳丹田,沉入涌泉,达到上盘灵,中盘活,下盘稳固,落地生根。
“标”是指以练习身体各个部位的力量和硬度为主要目的的局部练习方法。太极拳是内功拳,内外兼修,以练内培元为主,“培根润源”,“培其 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
三、练理不练力
“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太极拳练的是大道,即太极阴阳转换中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原理。太极拳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虚极生实,实极生虚,虚实转换。
通过精神集中、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形随的练习,做到一动全动,周身相随,内外相合。练功时循规蹈距,顺其自然,不能急于求成。
练力指的是练习气力,这种练习虽然将局部力量练得很大,但这种力量是拙力、僵力,缺少灵性,为太极拳家所不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