抠鼻子的危害 好多人每天都爱用手抠这里

  好多人每天都爱用手抠什么地方呢?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会不自觉的抠鼻子,有的人一天要抠好几次鼻子,其实,抠鼻子有害人体健康,那么,你知道抠鼻子的危害有哪些吗?我们应该如何保护鼻腔呢?一起来看看吧!

  人体面部三角区是公认的敏感地带,特别是鼻子周围千万别乱抠,乱抠的危害可大了,下面来看看乱抠鼻子的危害有哪些呢?

  关于挖鼻孔的一些冷知识:挖不好会要命

  一项调查显示:对于挖鼻孔这件事,你是哪种?请对号入座。

  四分之一的人每天挖一次。

  五分之一的人每天挖五次。

  二分之一的挖鼻孔强迫症患者每天花在挖鼻孔上的时间累积达5分钟。

  四分之一的挖鼻孔强迫症患者每天花在挖鼻孔上的时间累积达15分钟。

  鼻屎是什么?又怎么形成?

  鼻子为了防止灰尘和细菌等东西进入肺部,通过分泌粘液的方式来阻止他们。

  这些粘液多数都被吞下去了(据说每天你的鼻窦会产生2升粘液,你自己会吞掉大部分)。

  靠近鼻孔处的粘液被吸入的空气干燥了,混合鼻腔粘膜上皮脱落的组织,就形成。

  挖鼻屎是怎么有害健康的?

  危害来源于挖鼻屎这个动作(当然不排除有些人会吃下),偶尔挖一下鼻屎是无害的,但是过度频繁的话就会对身体造成损害。(这句话听起来好熟悉)

  一、挖鼻屎的动作有可能会损伤鼻毛

  鼻毛可以阻拦空气中的粉尘或病原体进入鼻腔,防止它们随着呼吸运动进入肺部,从而成为保护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线。鼻毛属于纤弱的毳毛,即使是用手指轻柔的刮擦,也有可能使其断裂。相信大家都有挖着挖着就会把鼻毛挖出来的经历吧。

  二、引发严重感染

  人的手指上也带有相当数量的微生物,有些微生物本不存在于鼻腔之中,当手指将其带入鼻腔中时有可能破坏鼻腔内环境的稳定,引发感染。

  鼻腔的结构位于人体面部所谓的“危险三角”内,危险三角区域内发生的感染很容易经由静脉进入海绵窦,甚至经海绵窦进入颅腔,引起难以控制的颅内感染(常说危险三角区的痘痘不能挤,也是因为这个道理)。

  三、引起出血

  鼻腔粘膜是柔软、脆弱而又富于血供的,不良的挖鼻孔方式,如用力过猛、插入过深、用道具挖鼻,或者用不干净的手指挖鼻等,极易导致鼻出血。

  对于鼻粘膜稚嫩的儿童来说,挖鼻屎是其鼻出血常见的原因之一。

  所以挖鼻孔一定要注意方式、力度,如果鼻孔比较脏,可以应用生理盐水进行辅助清洗,又能清洁还能湿润鼻粘膜,减少了鼻出血的可能。

  经常挖鼻孔会容易得感冒吗?

  鼻孔是呼吸道的一部分,里面有鼻毛及鼻粘膜,它们呼吸道防御的第一道屏障,经常掏鼻孔就会损伤这一道屏障,减弱了机体防御力,得感冒的风险就会增加。

  抠鼻子是健康恶习

  耳鼻喉科医师介绍,鼻屎其实就是鼻腔的分泌物。人体鼻腔黏膜上的腺体日常会分泌一些用来保护、湿润鼻子的分泌物,当分泌物干燥后,就形成了鼻屎。而鼻屎颜色较深,则是吸入了过多灰尘的缘故。

  很多人挖鼻子,一是为了清理鼻腔,还有些人是因为空气干燥时,感觉鼻堵,干痒难耐。但主任医师指出,手指频繁、用力的抠挖,很容易造成鼻黏膜受损或出血。而一旦出血,还有可能导致连续性出血,直至一到两周才能恢复。

  加上人的手指,尤其是指甲缝里,携带大量的细菌。经常抠、挖鼻孔,鼻前孔等部位会残留许多细菌,可能会造成鼻腔感染,诱发鼻前庭炎、鼻前庭疖肿等鼻内炎症。

  另外还需要提醒的是,鼻孔内或鼻子附近有疖子的地方,一定不能用手抠。因为鼻子正好位于脸部的“危险三角区”,这里的静脉回流直通大脑。抠、挖、挤、压疖子后,手上的细菌容易导致炎症扩散。严重时,细菌会直接侵入颅内,引起颅内感染,甚至会危及生命。

  当然,有了鼻屎也不是说不能清理,只是一定要换个“温柔的方式”。可以用棉签蘸浸温水来清洗鼻孔。而对于鼻孔里的硬痂,可以涂一些香油、橄榄油等油性物质等油剂药物进行湿润后再冲洗。此外,鼻炎、过敏性鼻炎患者,在治疗同时,每天可以用生理盐水进行鼻孔清洗。

  随意抠鼻挖耳竟引发丹毒

  李女士近脸上红肿,还起了水泡,开始以为是带状疱疹,用了抗病毒药物几天后还是不见好转。没几天,李女士发烧38℃,经过进一步检查,确诊是颜面丹毒。

  原来李女士平日有挖鼻孔的习惯,丹毒发作的原因是鼻黏膜破损后,导致细菌进入引发丹毒。医院皮肤科主任说,不少人有没事抠鼻孔、掏耳朵的陋习,这往往是造成颜面丹毒的常见诱因。

  特别是,高温天气空气湿热,容易发生皮肤细菌感染引发丹毒。勤洗澡、勤换衣被,改掉抠鼻挖耳的不良习惯,出现足癣瘙痒切忌用手抓挠可以有效预防丹毒。

  鼻腔和耳廓有完好的防御屏障,自卫能力很强,病菌不易侵入。人的手上平时沾染着很多细菌,抠鼻孔、掏耳朵极易损伤鼻腔黏膜、耳廓皮肤,病菌进入破损处,就会引起丹毒等感染性疾病,严重时,病菌通过面部血管侵入颅内海绵静脉窦,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丹毒虽以“毒”命名,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