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怎样理解太极拳的快与慢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修炼太极拳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想要提高太极拳境界,就要熟悉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在练习中,掌握太极拳的快慢运动规律,随着太极拳一起练习一下吧!

  怎样理解太极拳的快与慢

  太极拳之所以被称作太极,是因为它表现的自然,阴阳自然开合,没有一丝的强劲,因此,太极拳快与慢的标准主要是看练拳的者的意气是否合一。

  在意与气合一的基础上,讨论快与慢才有意义。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太极拳的快与慢,其实不但表现在外形上,而且主要表现在内。

  而且,一旦能意气合一,就能自然快慢,随心所欲,顺势而为。在快时,能够快而不乱;在慢时,能够慢而沉着。

  在慢练时,虽然讲求的是宜慢不宜快,但是这不代表可以无限制的慢,更不能认为是为了慢而慢。

  应以慢时目光不呆,身法不滞,动作不停为限度,不能慢的神情呆滞,动作迟滞,给人感觉练拳者在那里想什么心思。

  此外,如果一个习练者永远停留在初学要求的慢,而不进入快的训练,是不求上进、不求发展的表现,因为太极拳的习练过程应该是按照“先慢-到快-再复缓”的步骤的。

  否则,永远停留在第一阶段,是练不出太极拳所要求的“急则急应,缓则缓随”的精华之地的。

  因此,我们在习练太极拳的时候,应该是快慢结合,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全快或者全慢,也不应该是匀速的。

  即便是“有意似无意,有心似无心”、“落点不发劲”的练,也不应该在整个架子中统统用一个速度来练。

  这些快慢不变,永远匀速的训练,只会导致劲别不分、刚柔混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结果。

  总结来说就是,关于快与慢,我们习拳者在意气合一的基础上,应该根据情境,顺势而为,快慢相间!

  太极拳由慢转快的两个标准

  一是动作沉着;二是能表现出劲别。

  在全趟架子内,无论动作快或慢,都要能不改变运动的沉着性,象这样的快,才是正确的加快。如果动作显出飘浮、散乱,不能表现出沉着,则说明动作太快,应立刻放慢些。在这个标准的指导下,可以随著熟练程度的提高,逐步加快。

  太极拳是由八门劲别和五种步法编排而成的,在运劲时应该充分体现出八劲之一(如四正的棚、捋、挤、按或四隅的采、列、肘、靠)。

  若动作太快时,一转就会滑过去,就不容易表现出太极拳要求的劲别。因此,如感到自己很难再表现出劲别,就说明动作已加得太快,应调节运动速度,这也是由慢转快的标准之一。

  上述两点,乃是由慢转快的两个标准,有了这两个标准,就可以指导我们正确地掌握由慢转快的时间和条件,使运动的速度恰到好处地由慢转变为快。

  所谓快,不是将太极拳全部动作均改为快动作,而是在每一个拳式的开合中,转关折迭处都要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地表现出留恋缱绻和绵软的慢动作来。因此,快,仅是圆转向方的过程中表现出来。

  加速运动是八门劲别产生的基础,如果没有这种加速力,就无法表现出四正和四隅的景别,也无法适应动急则应急的要求。

  太极拳的发劲,就是利用这种加速过程而实现的,在开中寓合和内劲曲蓄条件下,当达到目的物附近时,突然如弓弦脱扣似地一振而发,把内劲在短距离内发出去。武术家把这称做“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