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浅谈初学太极拳常见的五个误区
太极拳博大精深,我们在练习时需要掌握正确的要领,通常在太极拳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初学太极拳的人都会产生一些误区,下面小编就为大家简述这些误区,希望可以对初学太极拳的朋友有所帮助。
初学太极拳,我们一定要把握太极拳的特点和学习要领,当谈也要避免误区产生,常见的误区有以下五种。
一、力的误区
任何拳术在实战中都必须以“力”作为根本,太极拳也不例外,没有力就无法用于技击,只能作为强身健体的一种功法。因此,完全不用力也能技击的拳术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太极拳讲究“放松”、“柔软”、“用意不用力”以及“四两拨千斤”等,并不是完全否认力的存在,而是要求每位初学者换掉天生的笨力,具备太极拳所要求的“松柔弹性内力”,这是个换力过程。
所以说,初学者对于力的理解,一定不能理解为蛮力,要活学活用。
学拳之初,必须严格做到无须用力。过了这个阶段,则非要有较大的“本力”才行,只是所用的力不能是僵力、蛮力、犟力,而是通过许多年的松柔不用力练习之后,练就的一种刚中寓柔(也即刚柔相济)之力。
太极拳中“刚”体现的就是“力”,虽讲究不以僵力、蛮力、犟力体现,但必须以强大的力量为基础,才可能去论巧力、内力。
以柔克刚的“柔”也必须是刚柔相济的柔。所谓的“外家拳”虽体现的是以刚为主,但(得其真传者)也从未离开过柔,也讲究刚柔相济,只不过从开始就将“刚”摆在首位,与太极拳恰好相反,但终还是争取达到刚不离柔、柔不离刚、刚柔相济的目的。
初学太极拳要明白太极拳刚柔相济的特点,须知太极拳的刚柔是互相转换的。
二、慢的误区
没有哪一种拳术在实战中能以慢取胜的,太极拳也不例外。那为什么太极拳在练习时要追求慢呢?和“力”一样,在初学阶段是为了换劲的需要和追求理法、技法的熟练、规矩(即守规矩阶段),力求达到动作协调,劲力顺畅,内力充足,技法熟练灵活。
因此太极拳所要求的慢仅仅体现在学拳的熟悉和提高阶段上,当具备了以上条件后,就必须追求速度,由慢转快,每个式子都要越快越好。
太极拳要求的“以静制动”也是一种避其锋芒的应战技巧,“静”是等待好的时机,“动”则是快速反击,慢了则错过良机。“静”终要过渡到快速的“动”。“后发先至”、“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都说明了“快”的重要性。
三、拳架及推手的误区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这是对练拳过程的概括。拳架开展则大方好看,紧凑则不中看。拳谚云:“好看不中用,中用不好看”,道出了开展与紧凑的真正含义。
参加套路比赛者,要想得奖牌,拳必须打得舒展大方。因此很多大型的套路比赛往往限制了拳架朝实用性发展,误导练习者舍本求末。
四、技法与规矩的误区
任何拳种都有较全面系统、较独特的技法,而每一技法都有一定的“心法”。心法包含技法于其中,技法靠心法的灵活运用才能体现;心法是全面的,技法是片面的。
拳术技法首先讲究守规矩,然后破规矩。守规矩在书本,破规矩则须离开书本。先守后破,这是拳艺水平提高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太极拳守规矩的是拳架和推手,破规矩的是散手技击。
规矩在平时就要守好做到,使用时则全无规矩可寻,不再受规矩的约束。破规矩时,技法与拳架、推手在表面上要求不相同,而内在实质是一致的。
五、散手技击的误区
太极拳难懂、难练,正因为如此,大多数习拳者都把主要精力花在拳架及推手上,而在有了相当水平后仍停留在原地,不能提高到技击阶段。
散手技击是太极拳的实践功夫,拳架推手是理论功夫,理论不在实践中检验是永远达不到实用水平的。
实践检验的方法,除了散手技击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因此可说检验拳艺水平高低的惟一标准就是“散手技击”。
现在许多散打爱好者,学不了多久就急于追求散打实践,基本功不扎实就急于求成,不明武术真谛,故有“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