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如何正确理解太极拳的形质

  太极拳博大精深,是我们历代前辈们的思想结晶,学好太极拳,对于我们具有很好的作用,可以强身健体,也可以使我们时常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那么在太极拳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哪些要领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太极拳的性质。

  太极拳的学习,我们既要学会它的形,同时也需要体现出它的神韵。

  从历代明师的拳法理论可知,先师们创造的太极拳是“以形取意,以意象形”。例如陈式拳的“懒扎衣”一势,在拳的含义上就是形容从前人穿长袍,在遇敌时把衣襟撩起塞在腰带上,表示从容不迫迎敌。再如“六封四闭”一势的含义是上、下、左、右、前、后都封住门为六封,四闭,即闭住东、西、南、北四方,使敌无隙可乘之意。

  这些拳势既形象又内含技击之意,并通过眼法的运动,体现拳法的神韵。“形随意转,意自形生”。形神合一,内外合一,乃是太极拳之精髓。故明师们曰:“太极拳以外练形体,内练意气神而为道,为养生、技击、艺术观赏之术也。”

  可见,太极拳的修炼是由内而外的,我们需要综合从多方面去学习和提高。

  拳法如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人体形质,一为意气神。从人的一面来说,人若失去意气神,便无生命运动的活力,即使是一个有生命活力的人,由于形体上的完整和残缺、意气神的强盛与衰弱的区别,也不一定就是身心健康完美的人,必须是形体完整、意气神充足者,方能称之为身心健康完美之人。

  拳法层次的高与低、至善与否,与人的道理是一样的,亦必须是规范的拳架外形、劲力素质与意气神兼具方称上佳。所以明师论拳,说“拳必有神、精、意、气、劲,五者阙一,不为成拳也”。

  何谓拳法的形质呢?形是手眼身步法、步型组合成的拳势在运动中体现出的特有动态规律。质是拳法攻防动作中体现出的踢、打、摔、拿的技术内容、具体规范和要求,是手眼身步法、步型等形态变化的集中体现。

  这些要求,在我们的练习过程中都会体现出来,我们要掌握好当中的规范和要去。

  有质便有形,形是质的表相,质是形的内核,故形与质一体,统称为形质。自然界的物象、形状千变万化,看似各不相同,而实际有其分类及总的规律可以考求。拳法的形质也是如此。

  拳法与自然的形态虽然千变万化,然而归纳起来,不外平如下特征方、圆、直、曲、精、细、长、短等。拳法的外形就是源自以上自然形状几大特征组合变化而成各招各势,只是有的拳势简单、有的拳势复杂,简单的一二势组合,复杂的四五势或七八势互成。

  拳法的形质如同大地的形质,形易见而质难辨。只要训练得法,掌握拳法之形不难,难的是掌握形中之质,即拳法攻防动作中所体现出的踢、打、摔、拿的技术内容、具体规范和要求。

  怎样才能使手眼身步法、步型及各种不同劲法达到变化巧妙呢?

  一、练好四功,兼学拳架

  哪四功呢?即腿功、腰功、臂功、桩功。这四功是练习技击技术内容,达到具体规范和要求的必然基础。拳家们常说“打拳不遛腿,到老冒失鬼;练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未习打,先练桩”,“桩要站、鼎要拿,劲力稳固托泰山”(鼎功就是臂功)。

  基本功是初学拳法者的入门之艺。太极拳是内外合一的运动,它不仅需要人体各个关节、各大肌群、肌腱、韧带具有灵活性、柔韧性和劲力,还需要内脏器官的协调配合。基本功练习不仅能使初学者较快地提高这些身体素质,而且为以后较好地掌握拳法动作、进一步提高动作质量打下坚实的专项基础。

  二、明路线、守规矩

  太极拳法变化多,复杂的动作更是极富变化。故学拳时,一定要将拳势路线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对拳架的高低和到位与否暂时可不必在意。当弄清楚和记住拳势的来往路线后,就要进一步追求拳势的工整、准确;这叫守规矩,合规矩。

  三、讲攻防,重含义

  太极拳主要以攻防动作为素材,以技击术为基本内容。初学时将复杂的攻防动作先分解再完整练习,是太极拳的特色练习方法。

  练习中均要求“轻柔练习、注重技击意识”,重点突出攻防含义和培养攻防意识。而快打重击,既不符合太极拳的行云流水的风格,又极易破坏技术成型效果,难以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这类练法,有教学经验的拳家视为不妥。

  四、重技法,重形神

  学会拳架,懂得每一拳势的攻防含义,并不意味着能自然地将拳法的“手眼身步法,精神气力功”协调完整起来。

  学拳者在独立演练拳法时要表现出这种“协调完整”,需要多观察老师或功夫好过自己的拳友,要多向他们请教,在练习的不同阶段有侧重地兼顾练习,逐渐进人技法熟练、形神兼备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