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太极拳不能丢掉的四大原则
太极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改变,太极拳的好处虽然被很多人认识,但是太极拳的一些基本原则渐渐地被忽视。太极拳教程已经积累了厚厚的内容,基本已经被人们遗忘,下面跟着太极拳学习一下哪几项原则不能丢。
太极拳不能丢掉的四大原则
—、整体运动
练习太极拳,必须要了解整劲,这样才能以慢制快、以小打大、以柔克刚。什么是太极拳的整劲呢?下面我们具体学习一下。
说具象了就是,太极拳的一招一式、举手投足,都必须来自与腰胯和足跟的通联。手足漂浮、全身散乱,是常见的练拳病象。还有的,看似全身沉稳。
但过分强调走梢节——走手,躯干被放在主从关系中“从”的位置不说,甚至“从”意都丢掉了,这肯定也是不符合整劲原则的。
二、阴阳相济
太极拳的创编结合了古代阴阳学说之理和中医经络学。其每个招式无不体现出阴阳变化之理,也就是虚实变化。
“虚实”(阴阳)也可以说是太极拳的核心原则,太极宗师张三丰说“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把虚实(阴阳)的重要性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虚实基本的作用
以实为根,以虚为应。实者,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为摧毁敌手之本钱。虚者,潜藏自身要害,令对方如捕风捉影,自身则电光石火、灵以应变。太极拳人,练拳也好,面敌也好,动即分虚实。
这个虚实,包含全身的前后、左右及上下。试想,当你全身六个方向都含有从心所欲转换的虚实后,你和敌人的冲顶抗必然大大减少,漂亮地制敌方成为可能。拳论把协调把握虚实的较高层次,叫“阴阳相济”。
能够协调把握好太极拳中的虚实变化关系,全身会觉得处处顺遂,全身有力,而且感觉大的就是周身放松,心情愉悦。
三、松柔和顺
太极拳,早期也称“绵拳”,可见它有柔绵的特点。即使是讲究刚柔相济,崇尚发劲的陈式太极拳,观其大师练拳,柔婉处也是犹如绣女绣花,全身恍若无骨。
陈式太极拳习练的初级阶段,讲究求软催僵,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太极拳都是尊崇松柔和顺原则的。
我们见过有些人练太极拳,为了拉开全身大关节、拉长韧带和软组织部分,长期用拙力、出僵劲,而且破坏了全身八面支撑的平衡,这肯定是不可取的。
如果数十年如一日这样“练”,却梦想有朝一日“出功夫”、“出大功夫”,这绝对是南辕北辙的笑话。打太极拳,如果违背了以上两个的原则来行功走架,这哪里还是在修炼太极拳呢?不如直接去练瑜伽或杂技基本功算了。
四、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虚领”,是强调头部的状态。头为全身主宰,精神不可过懈,头部应在精神的作用下,稍稍上领,神意不丢,用拳论上的话叫“精神能提得起”、“神灌顶”、“顶头悬”。以上讲究是为了避免“迟重之虞”,得“圆活之趣”。
太极拳用的是内劲,是不尚拙力的拳。四肢百骸须得圆转灵通,如何做到这一点?拳论告诉我们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气为君,骨肉为臣,骨肉从属于意气的支配;如此,方为名副其实的内家拳。
练习太极拳四大要领
一、注意放松,不用拙力
放松不等于松懈,而是在身体自然活动或稳定的情况下,使某些可能放松的肌肉、关节做到大限度的放松,动作时避免使用拙力和僵劲,太极要求上体正直、安舒,不要前俯后仰或左右偏钭,两臂该圆的就要圆满,腿该屈的就必须屈到所要求的程度。
二、虚实分清、重心稳定
初步了解太极拳的姿势动作要领后、就要进一步请注意动作的虚实和身体的重心问题,一个姿势到一个姿势牵扯到姿势的连接、位置和方向的改变,处处贯穿着步法的穿换和重心的转移,由实到虚,由虚到实,即要分明,又要连贯不断。
三、上下相随、周身协调
上下相随,就是下肢和上肢的动作要协调一致,不要下肢的动作完成了,上肢的动作还没有完成,初学者虽然在理论上知道要以腰部为轴,由躯干带动四肢来完成动作,但做起来往往不能密切配合。
所以先通过单式练习,以求四肢的协调,然后再通过全部动作的连贯练习,逐渐达到全身的协调和完整,从而使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得到均衡的锻练和发展。
四、呼吸自然
太极拳要求呼吸自然。不要因为运动而引起呼吸急促,初学时该呼就呼,该吸就吸,呼吸和动作不要相互约束,待动作熟练之后,再根据个人锻练体会和程度,随着速度的快慢和动作幅度的大小,按照起吸落呼,开吸合呼的要求与动作自然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