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样御寒的
现在的技术是越来越发的,所以说对于寒冷的天气,每个人每家都是有一定的应付措施的,但是在技术非常落后的古代是怎么做到的呢?那您知道待人御寒的方法有哪些吗?您知道现代人御寒的方法吗?今天三九小编就为您介绍一下有关冬天吃什么就能御寒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们赶快来看看啊。
在中国古代,经济水平和居住条件远不如今天,冬季取暖无疑是一件大事,而不同阶层人的取暖方式也有很大不同。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笔下的卖炭老人冬日里衣着单薄、心忧炭贱的情景。白居易另一首诗《问刘十九》写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里描写的是当时相对富裕的人家,已经用上精致的手炉。
穷人 出门穿短褐 家里取暖用灶灰
火塘也叫火炕,是中国古老的取暖方式。北方的民居一般都设有火炕,内有孔道,在冬季通过燃烧产生热量进入炕内通道来加温,同时配备有火盆等取暖设施,这种取暖方式,直到现在,北方农村依然在使用着。
穷人在家里只能用灶灰取暖,条件稍好一点的人家用泥制的盆盛装烧火做饭的“灶灰”取暖。
贫穷百姓冬天大多是靠穿“褐”来御寒,褐是一种衣服的料子,属于麻制品,限于当时的工艺水平,用褐做的衣服既不能保暖又不美观。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说其“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短褐”就是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即使这样的衣服还有洞和补丁。
富人 达官贵族过寒冬 爱穿狐裘和貂裘
唐宋时期,一些官员或富裕人家已经用上铜制手炉或者脚炉,手炉呈椭圆形,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可以放在袖子里暖手。脚炉比手炉大,可放在脚下暖足。
此外,还有暖足瓶,里边灌上热水,晚上放在被窝里。宋代黄庭坚有首诗说:“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这种暖具。
明、清两代,在冬季大多烧柴炭取暖,一般人家都有炭盆。盆是铜或铁制成的,外面再加上一个箱形透气的笼罩,防止失火或者掉进其他东西。
裘是有钱人的冬装,裘即毛向外的皮衣,用以做裘的皮毛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和貂裘为珍贵,属于奢侈品;
为达官贵族所穿,鹿裘、羊裘则品质略逊一筹,但也非普通百姓所能享用,穿得起的至少也算是当时的中产阶级了。
古人认为狐腋下之皮毛为轻暖,用其做成的狐白裘非常珍贵。
皇家 皇宫墙里建火道 堪比*空调
古代的宫廷建筑师们,采取了更多科学的方法为皇宫供暖。具体做法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
为使热力循环通畅,火道的尽头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而且这种火道还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宫殿内其他人睡觉的炕床下面,形成的“暖炕”与“暖阁”,使整个宫殿都感到温暖如春。
不喝任何冷饮
冬日寒气很易入体,因此记得不要喝任何冰饮料或者未经加热的饮料。如果条件允许的话随身携带保温杯,保证每天都能喝到热水,能够促进体内血液循环,排出体内寒气。
敲胆经赶走寒气
不少人为了改善体寒症状,大量进补,但是却导致了上火等症状,热气仍然停留在上半身,下半身仍然胃寒怕冷,事实上这是由于循环不畅导致的。
选择敲胆经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症状,影响上下半身血液循环的胆经位于大腿外侧,站立后收紧大统一肌肉,凹陷处即为胆经位置,使用按摩捶进行按摩或者双手敲打至于有痛感即可。
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用手掌按摩上肢外侧,来回擦40次,直至皮肤感觉微热为止。
双手食指中指微分开,手指间夹耳根向上来回擦30次,然后双手并合轻擦脸部似洗脸样,注意碰到眼部时要放轻。如果自己不能完成的话,可以选择专业的按摩师傅进行按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