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制作 传统的制壶工艺有哪些

  紫砂壶是人们十分喜欢的茶道用具,相信大家对于紫砂壶知识都有一些的了解,那么大家对于紫砂壶制作了解多少呢?大家知道紫砂壶制作工艺有哪些吗?紫砂壶烧制过程是什么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下紫砂壶,告诉大家紫砂壶的制作工艺有哪些。

  紫砂壶制作

  将开采出来的紫砂矿是在自然状态下经过下雨吸水、太阳暴晒,反复多次,大约经过一年左右,就可以进行碾磨。而经过石磨碾磨后,紫砂泥要在水中浸泡半年左右,让紫砂颗粒继续吸水,之后晾干,再通过细筛筛选,选取最适合制壶的泥粉。

  紫砂泥和水后,用木槌反复捶打成扁平状,厚度在3厘米左右,打平后就把紫砂泥饼对折后再次捶打,就像打年糕一样。一气呵成地捶打了50多次后,紫砂泥层与层之间的空气被全部挤干净,透出微微的白色,并且发亮,紫砂泥就捶打完成了。

  成型后的紫砂泥就可以用来做紫砂壶了,一般在夏季3个月、冬季5个月以内,这些紫砂泥要被用掉。因为时间一长,深藏在紫砂泥里的石墨分子会随着水分的挥发而跑到紫砂泥的表面上,形成一点点的黑点,这样会对紫砂制品的表面产生影响。

  紫砂泥浸泡、和水捶打中涉及的水,都是“无根水”。所谓“无根水”就是雨水,因为如果用自来水来和泥的话,在烧制过程中,自来水中的净化剂成分容易随着水分的挥发而在泥料的表面形成一层盐析,使得成品色泽变杂。为此,壶艺师们会用可以盛水的器具或大块塑料袋,每逢下雨天,就用来积攒雨水。按照这样的传统方法,从紫砂矿到成品紫砂泥,费时良久。

  宜兴紫砂壶的制作方法

  宜兴紫砂壶既是一种功能性的实用品,又是可以玩、欣赏的艺术品。所以深受壶艺爱好者和藏家们的喜爱,那么如此受人追捧和青睐的紫砂壶又是怎样制作的呢?成型方法又有哪些?

  一、紫砂壶的成型方法

  紫砂壶的成形方法有许多,比如:有手工(打身筒)、半手工(模具)、注浆、旋坯和印坯等几种。其中手工成型是传统的制作方法。而制作技艺的关键则是脱空成型和坯件表面的精加工。所谓精加工,系指用竹片、明针、刀具及用这些材质制作的其它专用工具,对已接上颈、脚、嘴、把手的壶口、身、盖的表面、和壶内,进行精细的括平、修整、拉桨,这是紫砂壶成为工艺品的关键之一。

  二、精加工的作用

  因为紫砂壶的原料是紫砂泥,紫砂泥的颗粒大小不一,成型时坯体表面呈现高低不平,在精加工过程中,用上述工具将坯体整平,并把隆起的颗粒向下挤压,使坯面平整光润。这时坯体外表形成一层较细致的表皮层,这层表皮,是一层细腻的泥浆(烧成后就是结晶体)而内壁面虽在打拍泥片时也受拍打,但往往是稍事加工,泥料颗粒之间相对疏松,烧成后制品表面成梨皮状,而疏松的内部呈现一定的气孔率。

  三、紫砂壶造型别致多样

  为不使它沦为一般的釉陶,以及历史原因,它的表面是不施釉的。要使紫砂达到“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的工艺效果,必须把坯体处理得器形结构严谨,轮廓饱满线条分明,筋瓤纹理清晰,达到珠圆玉润,浑成整体的制作要求,都需经过成型精加工来求得。同时,精加工也是提高坯体粘度的重要手段。

  例如大型圆条壶,壶口壶盖各有24条筋瓤对称。由于加工精细,烧成后壶盖任意调换方位,都能与壶口相吻。工艺水平高的紫砂壶,口盖准缝严密,二者之间的空隙(或称位移公差)一般都在0.5mm-0.8mm以内,是其它任何陶瓷壶茶具所无法比拟的,瓷器茶壶位移公差在1~3mm甚至更大。由於紫砂壶精度高,减少了混有黄曲霉等霉菌的空气流向壶内的渠道,成为紫砂壶泡茶不易发馊变质的重要原因之一。

  紫砂壶烧制过程并不简单

  了解紫砂壶的人肯定都知道窑温这一概念,窑温对一款紫砂壶的成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但决定其质量还决定其美观,比如窑温不同同一款紫砂泥料的作品烧出来的颜色会有些许差别,所以一款成功的紫砂作品还需要有对窑温的把控力!

  紫砂作品在进窑烧结之时,原料中颗粒越细,颗粒比越小,则越易于烧结,反之对烧结温度要求相对会高一些。在烧结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烧结度也越高,收缩率也随之越大。

  为了提高紫砂壶的烧成质量,在考虑烧成温度时,首先需把坯件烧结温度的上限和下限确定下来,再选择其适合的窑炉,制定出合理的烧成温度及升温速率曲线。对烧成范围较窄的坯件,适宜在烧结温度的下限烧成,可适当延长保温时间。对烧成温度范围较宽的坯件,可在烧结温度的上限烧成,减少高温保温时间,从而缩短烧成周期。

  紫砂壶在正常的烧成气氛中,随着温度的变化,胎质呈色也会产生深浅不一的色调变化。温度对紫砂壶色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紫砂坯件从开始烧结到过烧软化温度范围内,通过适当改变烧成温度及升温速率曲线对紫砂壶外观色泽进行改变。

  烧成良好的紧砂器胎质致密,色泽温润,叩之声音坚实。当窑温过火时,紫砂壶外表有烧焦感,容易产生毛躁,还会起小小的爆裂痕迹,甚至产生变形、起泡等缺陷并且胎质极为致密,透气性和吸水性会变差,敲击时音频很高,有点类似于瓷器的声音。而当窑温欠火,未达到饶结程度的紫砂壶,则色调灰浅,似乎蒙着一层薄雾,舱质也比较疏松,色泽不洁。敲击时声音比较低沉、暗哑,音粗而韵短,如瓦罐类陶器,使用时会似有似无地带着一股土涩味。

  由此可看出从选泥到制作再到进窑烧,一款紫砂壶的制作过程是相当复杂的,而且对各方面的技艺都要求之高,故而一款真正的紫砂壶其价格亦不会太低,起码也是几百以上,一款精致又出自名家之后的作品甚至达到上万也是平常之事,我们不能小看了紫砂壶制作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

  紫砂壶做工易出现的误区

  紫砂陶艺是中国工艺美术宝库中,造型最丰富、制式最广博、艺术品味道最高的工艺精品,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盛誉。如何正确评估造型之美,也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口难调的艺术理趣,工艺美术品的鉴赏和收藏本身是“智者常乐”、“爱者如宝”之事。

  大度的爱大度挺拔;清秀的爱清秀细雅,古朴的爱古拙生辉;巧趣的更爱趣味耐寻。其实紫砂壶并不是完美的,也是有缺陷的,而且并非所有的紫砂陶艺品都是至善至美的,如果使用不当或者烧制不当也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以下是为大家总结的3个误区,供参考。

  误区1、口盖要严密,不能框

  对于现代工艺,这一点基本不是问题了。现代工艺要烧一遍,之后整口,涂抹脂泥,再烧成。这样出来的口盖多平整,当然也要结合器形看,一般嵌盖、截盖整的平整,而又不影响线条的流畅,就需要用心了。但是老玩家都知道,口盖太严并不好用,随便一点茶叶就会把盖子卡住,就会影响到泡茶的时间、效果。这类问题只有经常用壶泡茶才有体会,没有积累无法了解。

  误区2、口盖不能流水

  就拿口盖来说,紫砂确实有口盖严密这一特点,但是和瓷壶、玻璃壶比,这是大范围的类比。一般新壶口盖多流水,因为新壶壶盖和口还没有完全平滑,经过使用就会好很多,因为平滑了,表面张力就大,就像两块玻璃可以用水粘起来的现象,用多了就不流水了。还有就是使用手法,有些朋友出茶时候,壶身直接倾斜90度,这样所有的水都压向口盖,口盖不流水的概率很小。

  误区3、壶断水要利索,不能流口水

  这点也要结合器形来看,例如石瓢流是直的,断水就不可能好,如果想找一把不流口的石瓢估计找到白头也没有。还有像水平之类的直流,都不可能不流口水。一弯流比如仿古之类,如果出水孔、气孔处理的干净,是可以做到不流口水的。这也有前提,就是使用手法要对,泡茶时候茶叶没有堵在出水孔的位置。

  紫砂壶的泥料制作过程

  从矿层中开采出的紫泥,俗称生泥。似块状岩石,经露天摊晒风化,使其松散,然后经初碎、粉碎,按产品要求的颗粒数目,送风筛选。筛选后的泥灰,由搅拌机搅拌成一块块泾泥,经堆放陈腐处理,再把腐泥进行真空练泥,这样便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

  在紫砂泥练和制备过程中,所用水的水质十分讲究。水质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紫砂泥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坯的干燥、烧成收缩率小。

  为丰富紫砂隐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制作设计的要求,工艺师们大胆地进行技术创新,把几种泥料以不同配比混合,在泥料中加入适度的金属氧化物着色剂,控制好窑内的温度和气氛,产品烧成后,五光十色,或紫而不姹,或红而不嫣,或绿而不嫩,或黄而不娇,或灰而不暗,或黑而不墨。

  紫砂器的色泽,犹如染在毛纺织品上的颜色,沉着而没有火气;仔细观察,各种泥色裹又有星星白砂,如银粉闪闪,是光映射,宛若珠玑。有时在泥中和以粗泥砂或钢砂,更为夺目。近年来,还试制成功了带有自然光泽的红色和青铜色盖面浆,别开泥色装饰的新面目。

  紫砂壶并不一定就是紫色,高温烧成后呈现各种各样的奇丽的色彩,有朱砂红、枣红、紫铜、海棠红、铁灰铅、葵黄、墨绿、青兰等等。紫砂壶不上釉,但胜似上釉,色泽变化奇诡,丰富多彩。如朱砂紫、榴皮、豆青、海棠红、闪色等等,皆是自然原色,质朴浑厚,古雅可爱。

  烧成后的紫砂壶保温性和透气性均十分理想,是沏茶的理想用具,社会上称其“世间茶具称为首”,并非夸张。

  结语:上面就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紫砂壶的制作工艺,看了上面的介绍,大家应该更加了解紫砂壶了吧,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师十分的繁琐的,我们如果想要感受下紫砂壶的制作的话,可以找一家紫砂壶工作室感受一下哦,希望小编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