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太极拳裆胯的解析与研究

  练习太极拳的好处是非常多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练习太极拳。但是练习太极拳的方法一定要掌握正确,不然起不到锻炼养生的效果。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随着太极拳教学来看看吧!

  太极拳裆胯的解析与研究

  裆走后下弧

  裆走后下弧就是说我们的重心移动的时候,实腿一侧的胯根(腹股沟)放松,内收或内抽,这样能使我们的上身整体的“旋转下沉”。

  此时脚底会产生一劲一力,即由上身旋转而膝盖固定不动所产生的拧(搓)劲,和由上身下沉而地面给予脚掌的反弹力,实腿借助这一劲一力蹬地移动重心。

  上述的因果关系为

  胯根放松→上身旋转下沉→坐腿掖胯→脚底产生一劲一力,从而使腿脚蹬地坚而有力。

  实腿一侧旋转下沉时,胸向会向实腿一侧发生改变。两胯有这样一个规律,无论是实腿或是虚腿,松左胯上身会向左旋转,松右胯会向右旋转,旋转的角度≤45度。

  两胯交替连续旋转,其运动轨迹就是一个睡∞字,但这个睡∞字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即在实腿一侧旋转下沉时,实腿一侧的胯略低,而虚腿一侧则略高。胯走后下弧,常用在高身法和以健身为主的拳架。

  裆走后弧

  裆走后弧是通过实腿一侧的胯根内收内抽实现的。即实腿一侧的胯根(腹股沟)内收内抽,而膝盖固定不动,实腿一侧的臀部自然向后划弧而行,而腿脚顺势蹬地移动重心。裆走后弧时,胸向也会发生改变,同样是≤45度。

  裆走后弧的运动轨迹也是一个睡∞字,但与裆走后下弧所不同的是,这个睡∞字是平面的,而不是立体的,即在重心移动过程中,两胯始终是持平的。

  其与裆走后下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重心移动的前半截,即实腿变为虚腿时重心移到中间这一段。后半截两者的区别不大,裆走后弧是转胯合裆,而裆走后下弧则是通过旋转下沉,将重心由中间移到另外一侧。

  裆走后弧主要应用在中等身法或较为传统的拳架,如现在的陈氏小架。过去的陈氏“老拳”,即陈发科创编新架之前的老架,采用的都是裆走后弧,其身法要求“合前裆开后胯”,臀部向两侧外掰,即人们常说的撅着屁股打拳,这样的身法不得不采用裆走后弧的方法移动重心。

  裆走后弧的运动轨迹是平面的睡∞字,所以在步法转换时,有些拳式实腿也采用旋转下沉稳固重心。

  有时又采取另外的方法

  一是实腿的胯骨向外拧,膝盖向里拧,从而稳固重心;二是沉左臀翻右臀,沉右臀翻左臀,使实腿达到坐腿掖胯,稳固重心。

  这里的“翻”,其实是胯走前弧,即臀向前翻,同时将重心移到另外一侧,合胯坐腿,也是重心移动的一种方法,做起来难度较大。在老拳里,这种方法应用较多。

  太极拳松腰转胯五大要领

  1、两脚与肩同宽、身体中正的自然站立。

  2、胸椎、腰椎上下对拉松开竖直。

  太极桩功是太极拳的基本功,也是初学者的入门工,太极桩功能锻炼出腿部力量,让身体更稳固。

  3、前松腹股沟,后松尾闾和臀部。

  4、从上往下松沉到脚底成为腿脚稍屈的开立步桩时,同时转胯带动一手掌心往身前肩关节上面拍去,另一手掌背往身后肩胛骨松去。

  5、顺着地面反座弹力而起带动两手各自在侧身往上抬起至稍低于肩的高度,掌心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