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的功效与作用 这7种人不能吃花生
花生的营养价值很丰富,种植简单且食用方便,所以在中国人的餐桌上能经常看见花生的存在。醋泡花生、盐水花生、花生煮鱼等等都是很常见的吃法,那么吃了这么多年的花生,你知道花生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吗?什么人不能吃花生,吃花生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花生的功效与作用
1、促进生长发育
花生含丰富的维生素及矿物质,可以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
2、健脑益智
促进细胞发育,提高智力花生蛋白中含十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其中赖氨酸可使儿童提高智力,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可促使细胞发育和增强大脑的记忆能力。
3、延缓衰老
花生中所含有的儿茶素对人体具有很强的抗老化的作用,赖氨酸也是防止过早衰老的重要成分。常食花生,有益于人体延缓衰老,故花生又有“长生果”之称。
4、润肺止咳
润肺止咳花生中含有丰富的脂肪油、可以起到润肺止咳的作用,常用于久咳气喘,咯痰带血等病症。
5、止血
花生衣中有油脂和丰富的维生素,并含有促进凝血的物质,多吃花生能促进血小板的制造,对多种出血性疾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此外多吃花生还能对出血性疾病的原发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促进人体造血功能的正常运转。
6、降低胆固醇
防止冠心病花生油中含大量的亚油酸,这种物质可使人体内胆固醇分解为胆汁酸排出体外。避免胆固醇在体内沉积,减少高胆固醇发病机会,能够防止冠心病和动脉硬化。
7、养血通乳
滋血通乳花生中含丰富的脂肪油和蛋白质,对产后乳汁不足者,有滋补气血,养血通乳作用。
8、防癌
花生纤维组织中的可溶性纤维被人体消化吸收时,会像海绵一样吸收液体和其他物质,然后膨胀成胶带体随粪便排出体外。当这些物体经过肠道时,与许多有害物质接触,吸取某些毒素,从而降低有害物质在体内的积存和所产生的毒性作用,减少肠癌发生的机会。
1、痛风患者: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患者均有高尿酸血症。由于高脂饮食会减少尿酸排出,加重病情,所以痛风急性发作期应禁食花生,痛风缓解期也只能适量进食。
2、胆囊切除者:胆汁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有重要意义。人吃饭后,胆囊收缩,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以利消化吸收。高蛋白和高脂肪的食物对胆囊刺激强,使胆汁大量排放。胆囊切除后,胆汁无法储存,势必影响对花生等油料作物中脂肪的消化。
3、胃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患者:此类患者多有慢性腹痛、腹泻或消化不良等症状,饮食上宜少量多餐、清淡少油。花生属坚果类,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过高,很难消化吸收,此类患者应禁食。
4、想减肥的人:花生的热量和脂肪含量都很高,吃二两炒花生仁,就吃进了581千卡的能量,相当于吃了五两半的馒头,所以想减肥的人应远离花生。
5、糖尿病患者:糖尿病人需控制每日摄入的总能量,因此,每天使用炒菜油不能超过三汤匙(30g)。但18粒花生就相当于一勺油(10g),能够产生90千卡的热量。
6、高脂蛋白血症患者:饮食结构不合理是导致高脂蛋白血症的重要原因,因此饮食治疗的原则是限制热量、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花生是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多吃只能加重病情,导致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危及生命。
7、跌打淤肿者:花生含有一种促凝血因子。跌打损伤、血脉淤滞者食用花生后,可能会使血淤不散,加重肿痛症状。
1、吃多会上火。花生含油脂过多消化时多耗胆汁,故胆病患者不宜使用;阴虚内热者忌食炒花生,以免助热起火。
2、发霉会致癌。花生米很容易受潮变霉,产生致癌性很强的黄曲霉菌毒素。黄曲霉菌毒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这种毒素耐高温,煎、炒、煮、炸等烹调方法都分解不了它。所以一定要注意不可吃发霉的花生米。
3、吃多了易得肥胖症。毕竞花生蛋白质、花生油都是高热量的食物,吃多了是不易消化的。尤其是肠胃功能差的人更应少吃些。花生含油脂高达50℃%左右,吃多了易得肥胖症。
花生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1、花生+黄瓜:腹泻
黄瓜和花生米做成的凉拌菜是家庭餐桌上的一道常见菜色,夏季拌一碟凉菜吃点小米粥特别的享受清凉。很多爱喝酒的男士也喜欢来一盘这样的凉菜来就酒。其实这样的搭配是不营养科学的,黄瓜和花生米同食可能会引起腹泻。
黄瓜口感清脆,味道清香甘甜,所以很多人喜欢生吃,但是花生米是一种多油脂食物,两者同食会增加滑利之性,多吃会导致腹泻。对于肠胃不好的人而言,这两者同吃无异于是泻药了,所以建议好不要同食。
2、花生+螃蟹:腹泻
中医记载:花生仁性味甘平,而且现代医学发现,在花生中含有大量的脂肪,其含量高达45%。可以说花生是属于油腻性食物的,如果与寒冷性的食物一块食用的话,就会导致出现腹泻的现象。因此螃蟹不能与花生仁不宜同时进食,肠胃虚弱之人,尤应忌之。
总结:花生不仅有很好的食用价值,它的医用价值也很高。多吃花生能促进生长发育,有延缓衰老、健脑益智、润肺止咳、降低胆固醇、养血通乳、防癌等作用,但要注意的是,痛风患者、胆囊切除者、糖尿病患者等都不能吃花生。此外,在饮食搭配上,花生还不能与黄瓜、螃蟹同吃,否则会引起腹泻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