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历史 紫砂壶的起源及创作历史

  紫砂壶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了,有些人说,早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不过到清明时期的紫砂壶才被大多数人所熟悉,但是你知道每个时期的紫砂壶有什么特点吗?紫砂壶创作高峰是哪个阶段呢?接下来就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下紫砂壶历史吧。

  目录

  1、宜兴紫砂壶起源 2、宜兴紫砂壶艺的变迁

  3、紫砂壶的创作 4、草创期的紫砂壶艺术

  5、明代时期的紫砂壶 6、清代紫砂壶的创作

  7、近代紫砂壶的发展 8、现当代的紫砂壶艺术

  9、清三代紫砂壶都有哪些特征

  宜兴紫砂壶起源

  北宋诗人梅尧臣(1002-1060年)的《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一诗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被后人看作是宋代已有紫砂壶的史料依据,而且赞同者还为数不少,我虽不通文史,但总有些许怀疑。

  宜兴紫砂壶发源何时?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有这样的记载:「创始;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此书将紫砂壶的产生,归为金沙寺僧所创。从侧面我们可得知在金沙寺僧时已有紫砂壶了。也就是说,在明正德年间已有紫砂壶了。该书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专写「宜兴紫砂壶」的专着。

  清干隆年间吴骞编《阳羡名陶录》、清光绪年间日本人奥玄宝《茗壶图录》、民国二十六年出版的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考》,皆延续了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的说法。

  民国二十三年六月出版的《国学论衡》第三期,刊登了谈溶《壶雅》一文,该文以为「泡茶用壶……宋元已有。」最早提出了阳羡紫砂壶宋元已有,有梅尧臣「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之句为证,文中提到周履道、马孝常《荆南唱合集》中有「阳羡紫砂」的记载1。还提到蔡司沾《霁园丛话》云:「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2。」孙高士即元朝山人孙道明。

  本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刘汝醴《江苏紫砂工艺的发展》(南京艺术学院印行),以为紫砂创始年代,以诗词所提供线索,可推到北宋,观点与谈溶相同。

  1976年,宜兴羊角山紫砂古窑址的发现,并证明了宜兴紫砂宋代已有。《宜兴羊角山古窑址调查演示文稿》所下的结论为:「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延至明代早期」。并引用北宋梅尧臣《宛陵集》卷十五《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苏东坡「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为其依据,从而以为「宜兴紫砂器已获得当时癖好饮茶风尚文人的称颂」。

  宜兴紫砂壶艺的变迁

  16世纪初起,宜兴紫砂壶开启了奠定以后成就的基础,历代名家辈出,继往开来,茶壶的造型千变万化,立异的造型层出不穷,有顺天地万物之天然形态而成者,有凭自己创思巧心独远而成者……蔚为大观。

  宜兴紫砂壶,应不止起于明朝正德年,而以自正德年后才大盛比较公道,任何文化之形成,都是经由长久浸延而不是成于传说或一夜之间,宜兴紫砂壶之贵重,不仅止于制造,更在其原料、塑壶之土,并不是山坡山麓,俯拾可得,而必需如挖煤般,深入山腹或地底,陶土挖出后,在制壶之前,必需经由淘炼、配方,并放入地窟静置后才能制造,泥矿的探测技巧,泥矿储量的多寡,工人挖掘之辛劳,即为壶器奠定了名贵的契机。

  至于宜兴紫砂壶的造型,人们一般将其分为“筋纹型”“天然型”“几何型”及“小型壶”等,筋纹型茶壶的造型,多是将花木形态规则化,制作精巧,结构精确严整,天然型取材来自树干、植物及花卉,几何型则是根据球型、筒型、方型、长方型以及其它几何外形而变化出来的,这也是宜兴壶中最常见的造型,而水平壶是闽、粤两地品尝功夫的小壶,因需求甚殷,故17世纪大量出产。以上这四种造型的分类,是典型的分类,但并非绝对,好比也有筋纹天然的混合型或方型天然的混合等等。这几种造型同时也可概略用来代表壶艺演进的四个时期。为便于了解壶艺的历史,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期:第一期(筋纹型期)、第二期(天然型期)、第三期(几何型期)、第四期(仿古立异型期)。在明代万历晚期,此期筋纹器的制作是其特点,这种风气延续到18世纪之后。由17世纪末,此期为天然型茶壶最受欢迎,同时注重壶面的纹饰,尤其是方型壶,约于清嘉庆至光绪年间,这一时期以几何型较为盛行,这是由于当时文人与陶工交往甚密,为便于壶上镌刻书、画和篆刻,所以产生了简朴的型制。由19世纪晚期,约于清光绪至民初,此期产品因已大量产销,所以这几种造型的种别都有应属仿古立异的型期。

  至20世纪未期,经由紫砂艺人匠心独运的创造,创作出了千变万化的各种各样的壶型,在追求人与天然和谐发展中示突破。他们善于捉住其本质特征,表现天然形态最美的东西,并达到功能公道。视觉润美、触觉恬静和使用安全的原则,到“形”、“色”、“工”三者巧妙配合,惟妙惟肖,以美化人们的糊口,陶冶人们的情操。

  所谓“形”,即壶的造型设计精巧,不落俗套,独具匠心。紫砂技艺职员,善于从天然界中选择有意义的动植物对象,选择其夸姣的本质部门,或形态夸姣,或寄意积极向上,或光彩畅心悦目,或能象征真善美。制壶人对天然界的东西慧眼识珠,当真挑选。同时,善于把选中的东西,从形体上的公道,向壶的形象融合,按照紫砂壶特有的形式美的原则,进行去粗取精的提炼加工,按照艺术美的原则,变形处理好。

  所谓“色”,即壶体的色彩。紫砂艺人充分利用紫砂泥五色土的各种自然颜色,以及用各种不同紫砂泥混合拼制调成的颜色,或者运用紫砂泥化装土,使其适应造型要求,充分表达壶的创意,凸起壶所表达的主题。

  所谓“工”,即制壶艺人的功力。制壶者必需通过长期的磨炼,达到能运用高超的塑技,使紫砂壶取得神形兼备的艺术效果。功力,是紫砂壶神心胸的支撑。砂壶具有扎实的功力,才能使其神韵饱满、气质完美高雅。一件功力扎实的作品,能给人们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的享受,充分显示紫砂壶的艺术魄力。

  而紫砂壶艺不仅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传统工艺,且与其他陶瓷又有着不同的地域特色、材质特点和工艺手法。所以现代陶艺的运用,也只能在继续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改进、进步,假如离开了传统紫砂壶艺的本质,离开了紫砂材质的运用,搞创作,立异,那他充其量只能是一件仅能供人赏识的陈设品,甚至是其他种别的工艺品。现在泛起的一些所谓的“抽象”壶艺作品、“现代陶艺”茶壶为了追求所谓的现代美,不管在造型上,作品的技艺上都抛开了传统,脱离了传统,搞得不伦不类,完全失去了紫砂壶意义。

  紫砂壶艺不仅具有较高得艺术观赏性,也具有用其他材质制成得茶具所不可与之相论得使用功能。“宜兴茗壶,以紫砂土大小不同的砂立制之,紫砂土含有自然矿物质是由云母、石英、粘土和赤铁矿组成的聚合体。烧成后,保持百分之二的吸水率和百分之五的气孔率,显微结构中存在团圆体,呈双重气孔结构。使得紫砂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盖上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世间茶具称为首”更为切当地说明了紫砂壶地地位。这就要求在壶艺创作过程中必需正视她的功效,也就是说在创作一件紫砂茗壶时,不管从造型上、装饰上都不能影响作品地实用功能。

  紫砂壶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艺术品,由于她不仅有观赏性,因为茶壶是那来使用的,要在握拿时恬静,壶嘴出水畅通。一件紫砂壶在造型上、制作上已完美还不够,还必需通过使用和摆玩,把紫砂材质的机理从充分表达出来,这才真正称得上是一件完美的紫砂茗壶。紫砂壶为何讨人喜欢,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们常说的紫砂壶使用年代越长就越发玉润,这是其他陶瓷艺术所不具备的。而这“玉润”之效果的产生,恰是由于紫砂泥的特性和制作紫砂壶独特的施技手法,加之人们常常冲泡茶水,用手摆玩,用毛巾等抚摩刷洗,即“养壶”过程,使紫砂材质的机理充分表达出来,美感越发显露升华,也增加了赏识者与茗壶直接的感情交流,而一件表明粗拙,缺乏传统技艺手法的作品就不可能达到“玉润”的效果。

  总之,紫砂壶的创作,必需根据紫砂泥的特性和紫砂壶的技艺手法,使紫砂材质的特点通过艺术创作,充分表达出来。

  首先,*壶的时间概念不清。“*”期间没有停工停产的宜兴紫砂工艺厂,在这10年期间至少也产生了数十万计的茶壶。假如把这期间出产的紫砂壶全部算作“*壶”,那么,它们是否都具备超过本身价值的特殊价值?现代良多紫砂壶没有年限的印记,不像字画作品有时间款识,又何以详细认定年限?

  其次,就质量而言,宜兴紫砂出产企业在特殊时期的出产并未受到影响,所有半成品坯件仍要送到半成品库一件一件验收,成型茶壶的质量基本没有下降,何来“做工极其粗拙”之说?另外,当时顾景舟、高海庚、徐汉棠等名家也常常为产品打样,提供制作模型的母模等。

  其三,就品种而言,1966年下半年到1972年出产的茶壶品种大体有竹段、竹鼎、梅花、莲子、菊珠、寿星等,茶壶底印则同一为“中国宜兴”4个字,茶壶盖内多有木质楷书印章,有名而无姓,如“金风”、“洪英”、“顺英”、“碧芳”等等。

  综上所述,“*壶”是一个炒作出来的概念,它不具有经济价值上的特殊意义。目前,市场上的所谓“*壶”大多制作粗俗、草率。实在,说到底,紫砂茶壶的终极价值还在于它的工艺水平。

  朱泥小壶很名贵

  紫砂泥可分成红泥(朱泥)、紫泥(底槽青)、团泥(本山绿泥,呈米黄色)。

  朱泥壶的泥料属于红泥,是红泥中的精品,它产在嫩泥矿层的底部。纯正的朱泥历来非常名贵,以斤、两为单位计价出售。

  兴盛于清朝初期与中期的一种饮茶用具——朱泥小壶,是宜兴紫砂的特殊成就。

  日本人奥阑田19世纪末出版了紫砂壶专著《茗壶图录》,图录中就描写了朱泥小壶竹苞松茂。

  朱泥壶素身素面,是典型的“光货”。其基本特点可以归纳为5点:一是壶体较小,体高多在5~8厘米之间,也有10多厘米的,腹径弘远于壶底高,容量多在100~300毫升之间;二是壶底多为扁矮的梨形或扁鼓形;三是采用平底或卧足;四是多用压盖式,蘑菇状纽,纽中均有气孔;五是圆把。

  清初至清中期的朱泥壶很少有低于140毫升容量的,若在60毫升以下,大部门是清末或清末以后的作品;清初至清中期作品在造工方面比较朴拙,即不太可能过于精工,好比清初壶内底面均不以竹刀修刮;一般来说,道光以前的壶,盖唇不长,盖内有“水平”字样,最早的为道光十三年;清初,壶的把圈位置较高,而且有向上提的感觉。

  朱泥壶由于其含氧化铁的成分高,所以其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色彩饱和,红艳欲滴,而且烧成后表面有柔和半透明状的红色光泽,有金属之声,清脆动听。自然的佳品朱泥壶烧成后会发出迷人的七彩光晕。

  朱泥壶虽说300多年来不重装饰,但一直沿袭壶底铭文的现象却是史无前例的。目前可见的朱泥壶来源共有2种,无非出土壶与传世壶而已。

  结语:每个时期的紫砂壶都有它的特点,就拿当代的紫砂壶艺术和草创期的相比,当代的不管是做工、装饰还是美观等方面都比最初的时期好很多。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都有用哦,希望大家也能够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