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识 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

  中医养生是从古代流传至今的养生方法,现在利用中医养生的人仍是很多,中医养生其实并不比西医差。其实一些西医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中医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而且治疗效果也是不错的。但是对于中医的养生常识你们又知道多少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中医中的五行八卦的知识。

  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

  五行相生,“生”含有资生助长和促进的意义。相生的次序是:术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以次围生,循环不尽。因此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

  “我生”两方而的联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五行的相生关系,又叫“母予关系”。以火为例,生我者木,则木为火之母;我生者土,土为火之予。余此类推。

  五行相克:“克”台有制胜、制约和克服的意思。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联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所以《内经》中又把相克关系称为“所胜”和“所不胜”的关系。以火为例,克我者为水,我克者为金,那么金就是火之“所胜”,水就是火之“所不胜”。余此类推。

  在中医学中,运用相生、相克的道理,主要说明人体内脏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统一协调关系,以维持生理活动平衡。相生与相克是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而,投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没有克,就会过于亢盛,而破坏平衡。因此,相生中须寓有相克,相克中亦寓有相生,这样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相对的协调平衡和发展变化。古人说:“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必须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相反相成,运动不息。这就清楚地说明了五行生克制化的道理。

  从这种相反相成的生克制化关系中还可以看出,五行之间的协调平衡是相对的。因为相生相克的过程,即事物消长发展的过程。消与长是相对的,都要通过相生相克的调节实现相对的协调平衡。这种相对平衡的循环运动,不断地推动着事物的正常变化与发展。

  相乘;“乘”是乘虚侵袭的意思(即过分的克制)。例如;木气偏亢,金不能对术加以正常克制时,过分的木便去过分克土,使土虚,则为“术乘土”。

  相侮:“侮”是持强凌弱,有欺侮的意思(即反克),又称“反侮”。例如,正常的相克关系是金克木,若金气不足,或木气偏亢,术就会反过来侮金。相乘与相侮是属于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常现象,超过了正常制约的程度。五行中任何一行发生太过和不及,都可使生与克失去平衡状态,制约生化的正常规律就遭到破环,而产生相乘相侮的贼害现象。在中医学中运用相乘,相侮的道理来说明人体内脏的病理变化和转变规律。

  五行学说

  将古代哲学理论中以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解释自然的系统结构和方法论运用到中医学而建立的中医基本理论,用以解释人体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组织器官的属性、运动变化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五行”与“五脏”、“五志”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

  当五行不能维持相生相克生理平衡状态时,生克关系即转为乘(乘虚侵袭,克制太过)侮(被克强势,反欺侮主)关系,产生相应的关联性病变。将“五行学说”运用于心身疾病的治疗,通过调理情志、巧妙配伍用药,可促进心身疾病的康复。

  第一种观点

  五行,即是金、木、水、火、土 五种物质的运动,是由于中国古代人对世界认识不足造成的。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即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这种观点中是建国以后,老中医为了表明中医思想具有唯物主义特征而注释的。

  第二种观点

  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运动方式。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中医用五行来解释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预测未来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克来推算人的命运(当下还没有大量可靠的证据证实五行相生相克来推算人的命运是否准确)。在这一观点中,“行”被理解成运动。

  第三种观点

  中国曾邦哲的系统论观点(结构论)是“五行”为构成超稳态系统的五种元素或单元,“五行图”等价于金刚石晶体的化学键连接模式的拓扑学或图论转换结构模型。

  学说特性第一种观点

  这种观点起源于《洪范》。今人多理解为:

  木的特性:日出东方,与木相似。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实际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五行的特性

  火的特性:南方炎热,与火相似。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中原肥沃,与土相似。古人称“土爰稼穑”,是指土有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金的特性;日落於西,与金相似。古人称“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北方寒冷,与水相似。古人称“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第二种观点

  这种观点起源于当代学者聂文涛对《素问》的训诂。

  五行的性质应从“平气”、“不及”、“太过”三方面考虑。平气时, 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不及: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监,金曰从革,水曰涸流。太过: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坚成,水曰流衍。从这三面考虑之后,才能体会出中医学思维中对生命自我维护的理解。对人体能力的不同理解,正是中西医学的差别所在。

  第三种观点

  木,生发、条达、主仁,其性直,其情和。

  火,炎热、向上、主礼,其性急,其情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