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科学的运动量
无论是体育锻炼还是运动训练,都应该合理安排运动量。运动量过小,就达不到提高内脏器官功能的目的。而运动量过大,不仅达不到增强体质的锻炼目的,往往还会对锻炼者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并影响学习或工作。一般用客观生理指标的测定和锻炼者的主观感觉来分析,便可知道运动量的安排是否合适。
客观生理指标的测定。目前常用指标包括锻炼前后及安静时的脉搏、血压、体重、肺活量、心电图、尿蛋白、血色素等。
测量脉搏是一个最简便易行、且最能反映机体情况的指标,如果安静时的脉搏与以往比较是逐渐下降或者不变,则表明机体反应良好,运动量安排合适,并且还有潜力。每分钟脉搏的正常变化幅度为2~6次。如脉搏频率变化超过10次/分钟以上,说明机体反应不佳,如无疾病或其他原因,则说明运动量过大,应予以调整。
安静时正常的血压变动范围应在1.3千帕(10毫米汞柱)以内,体重变化不超过0.5千克。如血压明显升高,肺活量显著下降,体重持续减轻,且减轻幅度超过正常体重的1/30时,说明运动量有可能安排不当,要引起注意。
尿蛋白也是评定运动量是否适宜的一个常用指标。可以连续地测定训练后或次日早晨的尿蛋白的量,如果训练的开始阶段增加,而后逐渐减少,说明锻炼者对运动量从不适应到适应,是一个好现象。如果开始时增加,而后数量不仅不减少,反而逐渐增加,恢复也慢,说明身体不适应,所安排的运动量应予以及时调整。
主观感觉。其内容包括自我感觉、睡眠、食欲、锻炼欲望等。如果锻炼后自我感觉良好,精力充沛,有劲,睡得熟,吃得香,很想参加运动,锻炼后肌肉有轻度酸痛,并有疲劳感,但经过一夜的休息次日早晨即可恢复正常,则说明运动量安排合适。如果在锻炼后感到精神委靡不振,全身乏力,胸骨及肝区有疼痛感,头昏脑涨,运动后感到特别疲倦,睡不好,吃不香,易出汗,不想练习,则说明运动量需做出适当调整。
国际医学界推荐,&1squo;对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体力活动量为:每周活动3次以上,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强度为中等。其判断标准是:稍微感觉疲劳,心率相当于最大心率的60%~70%。
运动应立足于个人能力和目前的活动水平,运动量、强度和类型尽量满足个人要求,以方便为原则。缺乏日常锻炼的人,一定要逐步增加运动量,尤其要重视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和运动后的恢复活动:以避免运动损伤。
给自己的运动量打分
睡眠1小时记o.85分。计算一下你每天睡几个小时,就按这个单位的乘积记分。
案头工作、阅读、吃饭、看电视、坐车等静止活动的运动量最低,把消耗在这些活动上的时间加起来,每小时记1.5分。
悠闲缓慢的散步,每小时记3分;快步走,每小时记5分。
慢跑每小时记6分;快跑每小时记7分;游泳、滑冰每小时记8分;各种球类运动和田径运动每小时记9分;骑自行车每小时记4分;做体操、跳舞每小时记3分。
家务劳动每小时记5分。
一天的各项活动结束后,就可以把以上的分数加起来。如果获得的总分数在45夯以下,说明运动量不够,应设法增加活动量;如果总分数在45—60分之间,就说明运动量正合适;如果总分数超过了这个限度,只能说明运动量已经过度,对身体没有更多的益处,应该调整一下运动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