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教学 孙氏太极拳73式
太极拳属于内家拳,是一种内外兼修一种健身方式,太极拳看似简单,但是学习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如何才能将太极拳学好呢?小编在下面的文章中给大家总结了一些,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太极拳注重内外兼修
练习太极拳,既要内有意气运行,又须外有肢体运动,行拳走架均须内外高度统一和结合。
所谓外形:包括手、眼、身法、步;内面指:精神、气、力、功。按练习步骤来讲,对初学者,先要重形(型)做到姿势正确,规格合度,动作的方向、路线、角度按要求,有规律的进行重复练习,形成条件反射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这就打好了以内促外的基础。孙禄堂宗师认为,“有外形之顺,才会有内中之和。”就拿起式中的无极桩来讲,它要求“立身中正”,并不是只要求站直了,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就行了,而从外形的要求要做到:顶头悬,松肩坠时,松胯敛臀,脖微屈,小腿直,脚板放松平放,脚心微空。而在内中还须抓好前后和左右这两个无形的3条线和“四平”。
前后3条线,前面的鼻尖、膝尖、脚尖,上下一条线。中间的百会(上丹田),关元(中丹田)会阴(下丹田)丹田上下连成一条线后面,玉忱、尾闾、脚跟上下一条线。
左右3条线,左边左肩井,左涌泉一条线,右边,右肩井,右涌泉一条线(泉、井相通),中间的百会—关元—会阴。
在我们的练习中,要注意校准这几条线,同时还要注意太极拳对于身体的各项要求,才能进入真正的太极拳练习境界。另外,要注意的是对松沉的掌握,因为松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掌握这一点要领,同时自身也是一个重要的太极拳学习要领。
做好“四平”,即眼平则意正,肩平则身正,胯平则劲正,心平则气正。这样太极起式这个动作才算合度了,就会出现全身通透,轻松舒适,内气中和,脚下有根,上部轻盈的感觉。
规矩的外型架势是练拳的基础,而正确的意、气、神、劲练习是练拳的核心,要在练好外型的基础上,逐步进入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练习阶段,所谓练精化气,是指要以腰为轴通过“转腰旋脊”带动手、脚的“转臂旋腕”和“转膝旋踝”,及进退之时腰胯的“抽沉”。
达到带动肾气潜转,肾间动气。因为腰即肾,肾藏精。故可通过腰部的活动,肾气的出入达到练精化气练体固精的锻炼效果。拳经说:“出肾入肾是真诀”即是指此法。精足即气足,通过“练精化气”练习后辅以“大小周天”等行气,运气之法,使真气在体内能行气如九曲之珠,无微不到。再经由督脉引精气上夹脊(神通夹脊)继而引上百会穴(灵机于顶)而达到练神还虚(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所不应)之阶段。
然后,将上丹田百会穴(藏神之所)中丹田、关元穴(藏气之所)和下丹田会阴穴(藏精之所)用意连起来。而达到“精、气、神、意、劲”齐练之目的。
拳谚说:“练形而能顺,练气而能实(沉着),练神而能飞(轻灵)。”因此,我们要把外形的肢体运动与精气神意的练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高度统一,把比思想还快的反应出自本能和比判断更准确的行动出自自觉的锻炼效果激活出来,先求大形,再求小形,后求无形。先求有意,再求小意,后求无意。
真正做到:“神形兼备,形意并重,内外双修,天人合一”(有气在人中,人在气中之感觉)之练习效果。
2、做好“六合”
“六合”是太极拳练习的一个重要法则,其内容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外三合)即手脚之三节穴窍相合。肩与胯合,即手之根节之穴窍,肩井穴与脚之根节穴窍环跳穴相合。
肘与膝合,即手之中节之穴窍曲池穴与脚之中节之穴窍阳陵泉相合。
手与足合,即手之梢节之穴窍劳宫与脚之梢节之穴窍涌泉穴相合。
在练拳做不同动作时,六合是有变化的,如打搂膝拗步时,是左右三节交叉相合,而做扇通臂(马步)时则要求同侧三节上下垂直相合。
(梢节与梢节,中节与中节,根节与根节)根节不明,重心不稳;中节不明,变化不灵;梢节不明,劲气不通。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三合)心之所发谓之意,意为心神之子。心静意专,则心与意合。意动气随,则意与气和,气随身体之转动。心意之指挥,在体内自然流行。气到劲到,则是气与力合。如此内外相合,上下相连,统一运行,是谓六和也。
在练拳之时运用六合之法,可使重心变更稳定,动作架势有气势、劲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