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太极拳的五大基础理解认知

  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功夫。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爱上了太极拳这项运动。打太极拳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但是,很多人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都避免不了会发生一些理解误区。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练太极拳的五大容易犯的误区吧!

  一、力的误区

  所有的拳法在基本的练习过程中,都是会产生力道的。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力量的掌控。

  没有力就无法用于技击,只能作为强身健体的一种功法。因此,完全不用力也能技击的拳术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太极拳讲究“放松”、“柔软”、“用意不用力”以及“四两拨千斤”等,并不是完全否认力的存在,而是要求每位初学者换掉天生的笨力,具备太极拳所要求的“松柔弹性内力”,这是个换力过程。

  在学习太极拳的基本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力道的掌握,尽量做到少用力。

  过了这个阶段,则非要有较大的“本力”才行,只是所用的力不能是僵力、蛮力、犟力,而是通过许多年的松柔不用力练习之后,练就的一种刚中寓柔(也即刚柔相济)之力。

  二、慢的误区

  没有哪一种拳术在实战中能以慢取胜的,太极拳也不例外。那为什么太极拳在练习时要追求慢呢?

  和“力”一样,在初学阶段是为了换劲的需要和追求理法、技法的熟练、规矩(即守规矩阶段),力求达到动作协调,劲力顺畅,内力充足,技法熟练灵活。

  所以,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慢练是为了更好的追求速度,在由慢转快的过程中,每一个基础动作,都必须踏实的练好。

  太极拳要求的“以静制动”也是一种避其锋芒的应战技巧,“静”是等待好的时机,“动”则是快速反击,慢了则错过良机。“静”终要过渡到快速的“动”。

  “后发先至”、“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都说明了“快”的重要性。陈氏太极十四世陈长兴所著的《用武要言》是太极拳技击的高层次理论。

  “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击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从这些话中也可看出没有速度、不讲究快”的太极拳是不可能用于技击的。

  三、拳架及推手的误区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这是对练拳过程的概括。拳架开展则大方好看,紧凑则不中看。拳谚云:“好看不中用,中用不好看”,道出了开展与紧凑的真正含义。

  参加套路比赛者,要想得奖牌,拳必须打得舒展大方。因此很多大型的套路比赛往往限制了拳架朝实用性发展,误导练习者舍本求末。

  四、技法与规矩的误区

  任何拳种都有较全面系统、较独特的技法,而每一技法都有一定的“心法”。心法包含技法于其中,技法靠心法的灵活运用才能体现;心法是全面的,技法是片面的。

  现在有些发表在刊物上论述心法的文章很片面.不明真正心法,用于实战就不能发挥作用。何谓心法?师传“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就是对心法好的概括,非真传口授不能知。

  心法有其内在规律,前人早已归纳总结,纯熟者便可灵活运用,非故弄玄虚,乃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知者难明其中之妙。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并不是某些人解释的只在推手中去粘住对方,去听对方劲路,而是进攻和防守,根据对手所处位置、动作姿势等。

  运用心法便可大致预知对方将从什么角度、采用什么方式向我发动进攻,胸有成竹地做好攻守的准备,即使打击不到对方,也不会被对方所袭。

  五、散手技击的误区

  太极拳难懂、难练,正因为如此,大多数习拳者都把主要精力花在拳架及推手上,而在有了相当水平后仍停留在原地,不能提高到技击阶段。

  散手技击是太极拳的实践功夫.拳架推手是理论功夫,理论不在实践中检验是永远达不到实用水平的。

  前辈们授拳有“打入场、打出场”之规,师父是徒弟的靶子,徒弟能打赢师父才可以出师,表明弟子已将师之所学全部学到手,要想进一步提高拳艺就必须另投高师,多方求教,反复实践检验所学。

  找出不足,增补新的“营养”,方能有望成为高手(杨露禅就是一例)。实践检验的方法,除了散手技击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因此可说检验拳艺水平高低的惟一标准就是“散手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