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教学 简述太极拳的“松沉”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习练太极拳要熟悉太极拳的拳理拳法,这样才能领会到太极拳的深层含义。太极拳的特点是心静体松,习练太极拳要达到完全的放松,下面随着太极拳教学,了解太极拳的“松沉”。
简述太极拳的“松沉”
太极拳人类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法宝,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目前世界各国练习太极拳的不计其数,而且逐年增多,但就如何进入这人见人爱、深奥莫测、终身追求的太极“殿堂”呢?
太极拳源源流长,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发展至今已形成五大流派。虽然各门派的风格特点各不相同,但拳理其实都一样。许多太极名家的著作中都提到在“虚领顶劲、沉肩垂肘、中正安舒、含胸拨背、直腰、落胯、圆裆、尾闾中正、气沉丹田、节节贯穿、螺旋缠丝”等理念,学生很是遵循,但通过十几年太极拳的习练和探索对“松沉”情有独钟,想借太极杂志一角求证一下自身的体会和感想,清各位老师和拳友不吝赐教。
太极拳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习练太极拳能增强体质,达到祛病延年的效果。
在认真仔细观看、揣摩各门派的大师们演练的太极拳套路中,每个招式的定势动作,在虚领顶劲、沉肩垂肘、中正安舒、含胸拨背、直腰、落胯、圆裆、两手撑圆等要求下,“松沉”下来,拳论所说:“阳中生阴也”在似停非停的意识中,以意导气,以身领手,从脚下螺旋地不轻不重,快慢相间地把动作做出来,拳论所说:“阴中生阳也”如此循环往复“阴阳互生也”。松与沉就象是一对孪生亲兄弟难舍难离,互为依存,有松无沉尤觉懈,有沉无松尤觉硬,松与沉不可缺一。理解了松与沉的关系,就懂得了什么是节节贯穿,对练太极拳颇有益处。
久练太极拳结合“松沉”,丹田里中气充足,浑身有一股使不完的劲,越练趣味越浓,同时“三焦之气”得到中和、红光满面、精神和、气血也和,一年四季体内暖意融融,好似空调设定的恒温,甚是享用,五脏六腑得到涵养,睡眠充实,饭量增大,消化功能得到加强,大小便畅通,体质也得到增强。
练拳时结合“松沉”久练后下盘如植树生根,十分稳固,正如陈正雷老师《陈氏太极拳剑刀》书中写到的:“下盘稳、中盘活、上盘灵”。同时两手有沉甸甸的感觉,一出手力发与根,运用在推手上很有乐趣。学生认为“松沉”不但是初中级太极拳爱好者的必经之路,也是通往高级阶段去探索的一个课题。本人一条心想摸索到底,不知这种体会和感想对否,因水平有限,错误难免,恳请各位老师和拳友批评指正,让学生能把握好方向,潜心苦练,去追求,探索这深奥莫测的“太极拳”。
太极拳流派虽然众多,但是每个拳派的特点和核心内容大致都是相同的,掌握太极拳内功心法,变能早点入门。
如何练太极拳的松沉
1、实的部分身体从上往下放松而沉到脚底,如松而不沉,不是真松;虚的部分身体从下往上放松而飘或提起来,如松而不飘或不提,亦不是真松。太极拳下盘的沉提劲,就是这种练法之一。
2、很多人在太极拳的练习中,会使自己的膝盖受到损伤,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没有真正的松膝就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如果你做到了松膝,那么自然能够将身体的重量下沉到脚底,就不会觉得自己的膝盖受力太过。
3、如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觉得腰骨或腰肌过分受力,不是真正松腰。
4、有人说弓步的后脚稍许弯曲是对的练法,有人说弓步的后脚伸直是对的练法,其实这些人不真正懂得弓步的虚实状态。对此我赞成太极名家董英杰先生的意思:弓步的后脚,不用时为虚,可以稍许弯曲。
用时为实,接对方之劲力卸落地面时后脚伸直,发劲时后脚蹬地由实变虚,亦可伸直。
5、有很多人在理解松肩坠肘上,其实走上了误区,但是却自以为练得很好,练得很正确,终并没有达到太极拳的效果。松肩坠肘中的肩指的不是肩关节,而是肩胛骨,这是很多人不了解的地方。
只有松开了肩胛骨才能使你的手臂互通,并且帮助你做到气沉丹田。
6、何谓腰胯带领四肢,就是说四肢的一举一动都受腰胯带领;如果腰胯在这个势完成运动后,上肢或下肢还有多余的动作,那么,说明腰胯与四肢的运动已脱节。
7、有人用弯曲膝关节来降低下盘重心和身体高度的练法,一不是松沉,而是硬意坐低;二是膝关节僵紧,不利于虚实变化,又容易损伤膝关节。
只有松腰、松胯的身势下沉,脚底受力(不是僵滞长时间的受力,而是地面反座力前短时间的受力),膝盖不受力,才是松沉。
8、当练拳中出现肩膀酸痛、腰腿酸痛等,是因为筋骨强度还不够,而不一定是方法错。累是必然的,但也是阶段性的,累过去了就不累了,这才是正常的,但不要以为累是长功夫的标准,更不要去追求疲劳。
9、太极拳的劲力的基础就在于锻炼出松沉之劲,这也是太极拳的精髓之一。只有练出了松沉劲,才能再谈练出其他的劲,终练出身上的整体劲,但是如果连松沉劲都没有练出,就想要说练整体劲,那就只是一场空谈。因而要重视松沉劲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