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这一动作注定短命
众所周知的,孩子是祖国的下一代,也是世界的希望。所以孩子的发育状况备受世界瞩目。但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些阻碍,有的阻碍竟能够威胁到他们生命,而孩子发育健康则有一种笨拙儿童综合症,严重危害了孩子的生长发育,而孩子的发育标准有哪些呢?孩子发育迟缓有哪些因素呢?一起来看看吧。
东东是二年级男生,平时总给人“笨手笨脚”的感觉,放假后妈妈带他来到医院想给他的“各种不协调”找一找原因。在儿童体智发展测评中心,东东经一系列评估诊断,被确诊为发育性协调障碍。由于缺乏认识,错失了早期干预训练的好时机,导致学业、社交受挫、情绪不佳。
“笨手笨脚” 可能是笨拙儿童综合征
东东不喜欢体育课,因为很多动作,比如跳绳,其他同学一学就会,而他练习了多次,仍然很不协调;他害怕上语文课,因为他写的字歪歪扭扭,经常出格,字体间架结构差,书写速度慢,经常被老师批评。而回家写家庭作业更是让家长头疼,东东完成作业的时间是同龄孩子的两倍甚至三倍,字迹难看,常常是写了擦擦了写如此反复。
在儿童体智发展测评中心,东东经一系列评估诊断,被确诊为发育性协调障碍。发育性协调障碍是儿童发育行为门诊常见的疾病之一,过去常被称为 “笨拙儿童综合征”。
据国外数据显示发病率为5-8%,男童占大多数为75-85%。发育性协调障碍的儿童在动作协调上明显地较同龄儿童差,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上也存在很多困难。
孩子发育过程,不能只看重智力
发育性协调障碍以运动技能障碍为主要特征,同时存在精细运动、球类运动和平衡能力等多类运动技能的缺陷,患儿通常有行为笨拙、邋遢;精细动作和粗大动作控制困难;身体意识和姿势稳定性差;读写困难和执笔怪异,同时可伴有注意力缺陷等认知功能损害和焦虑、忧郁、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等情绪障碍问题,部分病例将直接影响到成年后的认知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专家提醒,有时家长只关注智力,其实智力只是影响孩子成绩和学校表现的一个因素,很多非智力因素如注意力、视听感知能力、运动能力及学习的态度等都会起着重要的作用,3-6岁是孩子学习能力培养和形成的佳时期,但有些发育协调暴露问题的因素更是要提早警觉起来。
几点运动问题要注意
比如,正常的孩子在两三个月会抬头,四个月开始会翻身,六七个月会坐,八九个月贴肚子爬,九十个月四点爬,这些里程碑式的运动发育指标到时间仍不能做,提示了可能有异常。
其次是动作完成的质量与同龄孩子相比较差,比如到了某个月龄孩子虽然会坐也会站,但从坐姿转换到站立的动作,没人搀扶就不行;又如明明会坐,但若是在躺、趴的姿势,自己就没法坐起来,这说明缺少动作转换的能力。
还有学习技巧性动作的能力较同龄孩子差。比如抓捏物品、挥手再见等等,孩子的模仿能力差,动作不灵活等。虽然一些技能会慢慢有所成长,但由于落后同龄人的发展,孩子会自信心不足,容易有挫折感与疏离感。
儿童各个生长发育期的特点
我们一般将小儿时期划分为胎儿期(围产期)、新生儿期、婴儿期(乳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发育期,以便于根据各期特点来进行身体保健和疾病预防。不同年龄期有其独特的疾病发生,即使是同一种疾病,在不同年龄期的表现也有很大的差别。
胎儿期
胎儿期是从卵和精子结合到小儿出生这个阶段,在母体子宫内约经过280天(40周),总称为胎儿期。初2周为胚卵期,受精卵细胞不断分裂长大。胎龄2~12周为胚胎期,各系统组织器官迅速分化发育,基本形成,是小儿生长发育十分重要的时期,如受内外各种因素影响发育受阻,可以导致各种先天畸形。12周后至出生为胎儿期,各器官进一步增大,发育逐渐完善,胎儿迅速长大。胎龄满37周出生的小儿为足月儿。这一时期胎儿完全依靠母体生存。孕母的健康、营养、工作、环境、疾病等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影响极大,当孕母受到不利因素侵扰(如理化创伤、营养缺乏、感染、药物等)时,可使胎儿正常生长发育发生障碍。而引起死胎、流产、早产或先天畸形等不良结果。因此,加强孕期保健和胎儿保健是十分重要的。
新生儿期
新生儿是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足28天,称新生儿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足7天又称围产期)。这一时期新生儿脱离母体开始独立生活,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而新生儿的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又不够成熟,易发生体温不稳定、体重下降及各种疾病如产伤、窒息、出血、溶血、感染、先天畸形等,不仅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根据这些特点,新生儿时期保健特别强调护理,如保温、喂养、清洁卫生、消毒隔离等。
婴儿期
婴儿期出生后28天到满1周岁为婴儿期,又称乳儿期。这个时期为小儿出生后生长发育迅速的时期。各系统器官继续发育和完善,因此需要摄入的热量和营养素。尤其是蛋白质特别高,如不能满足,易引起营养不良症,突出的是营养不良性贫血。婴儿期为什么要强调加辅食,特别是4~5个月时要加鸡蛋黄。就是为了增加铁元素的摄入量。孩子由母亲体内储存下来的铁质只够使用5~6个月,如不及时加辅食,孩子就会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血液中的红细胞因为缺乏血红蛋白而中空。如果补充铁质或增加辅食,贫血会很快消失。
婴儿期是婴儿由乳食向饭食过渡的时期。婴儿的消化吸收功能尚不够完善,易发生消化与营养的紊乱,很容易发生腹泻,这种腹泻往往伴有脱水及酸中毒等水及电解质紊乱,严重的也会危及生命,与年长儿的肠炎、痢疾有明显的区别。另外,乳儿肝炎也是婴儿期特有的疾病。乳儿肝炎实际上是乳儿黄疸的代名词,并非我们平常说的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而是一组疾病的笼统诊断。这其中包括中毒性肝炎、胆道梗阻、胆道闭锁畸形等多种疾病,只是短时间内无法分辨清楚,又无有效的特殊检查方法查清楚。所以才做出这样不明确的称呼。婴儿期抗病能力较弱。来自母亲的免疫抗体逐渐消失,自身免疫力又尚未发育成熟,易患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需要有计划地接受预防接种,并应重视卫生习惯的培养和注意消毒隔离。
幼儿期
1周岁后到满3周岁为幼儿期。生长发育较前稍减慢,尤其在体格发育方面。活动范围渐广,接触周围事物的机会增多,智能发育较突出,语言、思维和应人应物方面的能力增强,是早期教育及培养好习惯的时机。但识别危险的能力尚不足,故应该注意防止发生意外创伤和中毒。饮食已经从乳汁转换成饭{菜。逐渐过渡到成人饮食,仍然需要注意营养,防止营养缺乏和消化紊乱。此时接触外界较广,感染病原微生物及各种寄生虫的机会增加,加之孩子的先天免疫力已开始下降,孩子得传染病的发生率达到高峰,水痘、麻疹、腮腺炎、猩红热、百日咳、风疹、幼儿急疹、白喉、痢疾、乙脑、流脑、脊髓灰质炎等大多数传染病都在这个年龄段内发生。计划免疫的各种防疫针都在这个时期接种也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