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膳的历史与发展

粥膳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商代遗址出土的甲骨文中就记载了禾、麦、黍、稷、稻等农作物,这些均是我国劳动人民煮粥的重要谷物。到了周代,已有了煮粥的方法,《周书》中就有“黄帝始烹谷为粥”的文字记载。但用粥膳治疗疾病,最早见于《史记·扁鹊包公列传》中记载的西汉名医淳于意用“火齐粥”治齐王病;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述:“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也有记载粥膳食疗方法,“药以祛之,食以随之。”

继《黄帝内经》之后,汉代名医张仲景著有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对米、药合用有明确的叙述,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等方中都加有粳米。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著《千金要方》一书,其中专列“食疗”一门,并收集了用“谷皮糠粥”治脚气病、“羊骨粥”温补阳气、“防风粥”去四肢风等粥膳方。《食医心鉴》*收集分九类介绍了粥膳方57个,分别详细介绍了每个粥膳方的组成、用量、煮制、功效等,为后世粥膳养生奠定了基础。

粥膳的历史与发展

至宋朝,粥膳的应用有了很大的发展。《太平圣慧方》和《圣济总录》广泛收集了宋代以前的粥膳方129个和113个,并分门别类作了详细介绍。如杏仁粥治疗咳嗽,酸枣仁粥治失眠等。宋代老年医学家陈真还在《养老奉亲》一书中收录了老年人养生延年的粥膳方43个。

元朝太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记载了不少滋补强壮、防病治病的粥膳方,如用于治阳气衰败的枸杞羊肾粥、治虚劳的山药粥等。到了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载了粥膳62方。尤其是明代《普济方》中,专列食疗一门,并以病为纲,详细论述了180个粥膳方。到了清代,研究粥膳的医家和学者较多,黄云鹄的《粥谱》载方247个,曹栋庭编撰的《老老恒言》收录了粥膳方100个,费伯雄的《食鉴本草》介绍粥膳方29个。此外,章穆的《饮食辨录》等也都有对粥的详细记载,从汊初到清末,有关记载粥膳应用的著作已有近300部,逐步形成了粥膳养生的应用体系。

近些年来,随着粥膳养生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传统五谷杂粮粥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粥膳材料,包括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和中草药等。粥膳作为一种方法,已从医疗走向保健,从家庭走向社会。为了适应粥膳向社会化、大众化发展,各地开设了众多的粥店,粥的花色品种也比较丰富,而且春秋有异,品种有别,功效不同。如春天喝山楂糯米粥,夏日喝哈蜜瓜番茄粥,秋季吃南瓜粥,冬令喝羊肉面筋粥等。时至今日,为了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便于旅行携带和贮存,使粥膳成品商品化,如营养八宝粥、健脾八宝粥、椰汁八宝粥等深受消费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