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枣黄米粽的做法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粽子不再局限于端午食用,已悄然走进了平时早餐。
在济南大观园的住处,几乎每天早上我都能听到楼下传来那位老太太悠扬的吆喝声―――"热粽子,红枣、八宝的新鲜热粽子”。那糯糯的,飘着清香的粽子总能勾起很多人的购买欲,老太太每天两大笸箩粽子一点也不愁卖,有时去晚了还会买不到呢。我们家虽不是天天吃粽子,隔三差五也会买上一次或自己作用来丰富早餐!事实上,粽子已成了人们一年四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味小吃!
如今,粽子的品种繁多,可我们家里的人似乎还没有从恋旧情结中走出来,任粽子千变万化,依然钟情于传统的红枣糯米粽和红枣黄米粽,特别喜欢糯米、黄米、红枣同苇叶相互契合在一起产生的自然清香,可谓百吃不厌!
选用黄粘米(黍子)包粽子市面上并不多见,人们似乎更习惯选用糯米。
黄粘米自古生长在北方。照字典的解释,是去了壳的黍子的果实,黍shǔ是五谷之一,比小米稍大,颜色淡黄,煮熟后很黏;把黍子碾成黄米,再把黄米磨成面,即成黄米面。
黄米味甘、性微寒;具有益阴、利肺、利大肠之功效。
黍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被多次提及。黍不仅是上古时期的主食,而且还用黍酿酒。因此黍在当时人们饮食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据记载,最早的粽子是用菰gu叶(茭白叶)包黍米做成牛角状,称"角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土记》记有"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到了元代粽子包裹料从菰叶变为箬ruò叶(箬竹的叶子)。直到明代才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记载说明,"角黍”是粽子的起源,"黄粘米”是最早用来包粽子的原料。
黄米粽的味道比糯米粽一点也不逊色,吃起来黏黏的软软的,别有一番风味!我似乎闻到了远古的味道,你呢?
过节思源,不过节也思源,粽子与诗人屈原联系在一起是一种完美的结合。人们对粽子的喜爱,不只是粽子飘香的味道,还有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的人民无时无刻不需要屈原爱国忧民的精神品格!
红枣黄米粽
用料:黄粘米600克、小红枣300克、干粽叶300克、线绳
红枣黄米粽的做法
1、将黄粘米洗净,用清水泡透(大约6个小时),棕叶用清水浸泡透(大约6个小时)用开水煮一下再洗干净,红枣放入开水中煮半熟再放入凉水中洗干净;
2、取棕叶2-3张(其中一张压着另一张的一半,用量要根据粽叶的大小而定)铺平;
3、从中间折成漏斗状(底尖不可漏米);
4、底部先放一个枣,以防漏米;
5、放黄沾米七成满;
6、再放3个红枣(如果枣很小,中间也可能再放一个),冲着每个角摆好,以防漏米;
7、枣的缝隙里再放上黄粘米;
8、将粽叶交叉的一头折叠过来;
9、将粽叶的另一头再折叠过,就变成了锥形;
10、用结实的线绳(我用做被子的白线),捆结实(不要捆得太实,否则不好熟;但也不要太松,否则会成为粥状。)最紧的是不要漏米;
11、交包好的粽子分别依次摆放在高压锅里,加水刚刚浸没;
12、用旺火把水煮沸,改用底火(电磁炉140度)20分钟关火,再闷1个小时即可。
美食提示:
1、粽子放入锅内既不要太密,也不要太疏,粽子上最好放一个箅子,用重物(或石块)压住箅子,以免粽子煮时移动破损。
2、吃粽子最好搭配疏菜水果,这样可帮助肠胃蠕动,避免引起肠胃道消化不良。
3、睡前两小时最好不要吃粽子。
4、一天不要吃得过多。女士一天不超过三个;男士一天不超过五个。
5、包粽子不要拘泥于形状,只要扎好不漏米就可以,多包几次就会熟能生巧。
6、没有高压锅,用电高压锅更安全,无论用那种锅,一定要闷一个小时。
健康饮食网小提示
黑木耳和红枣能一起吃:黑木耳和红枣都有补气养血功效,若两种食物搭配食用,一有滋阴活血、补气养血的功效。适用于贫血、眩晕症、肺结核、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
红枣和牛奶能一起吃:红枣和牛奶做成粥有补虚、止渴、润大肠、养心脏、解热毒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