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疼的原因 原来是这些因素导致

  脚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位,虽然现在出行越来越方便,人们走路越来越少,但是如果腿脚不舒服了还是很不方便的。那么如果出行脚后跟疼的情况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脚后跟疼的原因

  脚后跟疼痛的原因是比较多的,并不是一句话就可以总结,关于具体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今天小编就给大家都整理了出来,我们一起往下接着看!

  跖筋膜炎

  足跟疼长的病因是因为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导致的病变,是筋膜纤维在断裂修复的过程中,在跟骨下方,导致骨质增生所引起的。

  后者常被认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临床研究证明它与足跟痛的因果关系很难肯定,跖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足跟痛。

  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愈。垫高足跟,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前足跖屈,缓解跖筋膜的张力,都可使症状减轻。可于足根内侧局部压痛点进行药物注射治疗,每周一次,注射后多数病人在二周内可以治愈。

  跟垫痛

  这种情况一般是在老年人的身上出现的比较多一些,因为在年轻的时候我们的跟垫是比较强壮的,一般的刺激都可以承受,老了之后跟垫的功能就下降了。

  主要就是跟垫变的比较弱,失去了弹性,所以在很多时候就比较容易受到损伤,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就会导致脚后跟出现疼痛的状况了。

  跟骨后滑囊炎

  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治疗方法宜改善鞋型。若滑囊肿胀不消,可以穿刺吸引,并可注入氢化考的松。

  跟骨骨突炎

  常发生于8~12岁的男孩,病变与小腿胫骨结节骨突炎相似,是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牵拉引起的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点下方,可双侧同时发病。

  跑步与足尖站立可使症状加重。骨骺愈合后症状自然消失。一般作对症处理,可使患儿减轻活动,也可用跟垫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

  距骨下关节炎

  常发生在跟骨骨折后,是一种创伤性关节炎。X射线照片上前跗窦处,负重时疼痛加重。若保守治疗失效,则应进行跟距关节融合术。

  陈旧性跟骨骨折或少见的跟骨肿瘤或结核也是足跟痛的原因。足跟以外的疾患引起跟痛症者,有类风湿性脊椎炎,压迫骶神经根的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小腿的胫神经挤压等。

  临床上怎样来区分是哪种原因造成的足跟痛呢?一般来讲,除了借助于相应的辅助检查如X光片外,主要由专业的足科医师,经过临床查体,基本可以明确诊断。

  也可以应用治疗性手段来区分,例如老年人由于足底脂肪垫萎缩引起的足跟痛,当应用局部封闭治疗时,是没有疗效的。

  中药治疗脚后跟疼

  传统中医对足跟痛之症早有研究,隋代医学家巢元方称足跟痛为“脚根颓”,书云:“脚根颓者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根颓。”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大医学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称之为“足跟痛”,必须使用桂附膏。

  膏药是祖国医学的一朵奇葩,古有“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膏药能治。

  中药治疗跟骨痛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等说法。清代医学家徐灵胎说:“今所用之膏药,古人谓之薄贴。....治里者,或驱风寒,或和气血,或消痰痞,或壮筋骨,其方甚灵,药亦随病加减,其膏宜重厚久贴。”

  一、气滞血瘀型

  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血行缓慢、瘀血阻滞,脉络被阻,则气血运行不畅而痛,且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行走受限。

  二、肝肾亏虚型

  肝肾及其分支别络绕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肾主骨、主藏精、精生髓。年老之体,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经脉失充,则筋失所养,骨失所主,骨萎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时跟部酸痛、隐痛、乏力,疼痛喜按,触之痛减。

  三、寒凝血瘀型

  气血运行缓慢,复感寒邪,寒主凝滞、主收引,致使经络被阻、气血凝滞不通而痛,疼痛拒按,喜热怕凉。

  可以打封闭针,效果快,相对费用便宜。先在疼痛点注射一针,看疼痛情况可以半个月以后加强一针。但封闭针不能保证彻底解决。

  年轻女性慎用,是激素类药,会导致2-3个周期月经不调,半年内好不要怀孕。

  “封闭针是将药物注射到疼痛的部位,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并有缓解局部肌肉紧张的作用。时间长的可管数年以上,短的数周,视病情轻重,时间长短不定。这是一种对症治疗措施,对消除局部的疼痛症状有较好的效果。

  总结:脚后跟疼痛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比较主要的一些原因,今天的文章已经都给大家列举出来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对照着看一下,符合哪一个情况,就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治疗,这样会效果更好一些哦。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帮到大家!